同样是起兵夺位,为何魏征愿投靠李世民,方孝孺却不降朱棣

2020-10-13 09:40:23 作者: 同样是起兵夺

唐朝和明朝,有一个很大的共同点,就是都在王朝建立初期,就发生了政变,导致皇位的继承顺序发生偏移。两场政变分别就是,李世民发动的玄武门之变,与朱棣发动的靖难之役。

这两场政变最后都成功了,成功之后,李建成的旧部纷纷选择投靠李世民,其中包括魏征。然而朱棣成功后,除了“三杨”、解缙等人选择归顺,像方孝孺等建文旧臣,却宁死不屈,结果被朱棣杀害。

同样是起兵夺位,为何魏征作为李建成旧部,都愿意投靠李世民,而作为建文旧臣的方孝孺,却不愿投降朱棣呢?

魏征是唐初著名政治家,但他也为很多人效力过。一开始,他效忠李密,后来跟随太子李建成。他作为太子洗马(辅佐太子,教太子政事、文理的官职),曾建议李建成除掉李世民,但李建成没有采纳。

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责问魏征,为何要离间他们兄弟。魏征则表示,要是当初李建成听了他的建议,就不会有今日的结果了。李世民见魏征说话爽直,于是赦免了他。

接着李世民开始重用魏征,派他到全国各地安抚李建成旧部。魏征也直言不讳,常常犯颜直谏,他前后上谏两百多事,李世民全然接纳。尽管君臣也发生过摩擦,但直到如今,这对君臣的故事还被大家津津乐道。

那么魏征为何愿意投靠李世民呢?

首先,魏征是忠臣,他的“忠”,是对于国家的。当他屡次向李建成谏言,都没有被采纳的时候,魏征就已经知道,李建成并非明主。所以玄武门之变后,魏征很识时务投靠了李世民,帮助其实现“贞观之治”。

其次,魏征是个人才,他提出的每一条建议,都是利国利民的。当初他向李密献上,壮大瓦岗的十条计策,可是李密不用,结果最后就被王世充击败。他向李建成提议早日杀了李世民,对方还是没听,结果反被李世民所杀。唯独李世民知道,魏征虽然有时言语过激,但他的建议条条切中要害,所以他最后都会采纳。这就是所谓的“英雄有用武之地”。

最后,唐朝是个多元文化并存的朝代,这时候文化开放,思想活跃。寡妇可以改嫁,史书也有唐朝公主多次改嫁的记载,甚至可以出现一个女皇帝武则天。所以对于李建成旧部来说,对李建成个人的忠诚是其次,国家的发展,甚至是个人的生存才更加重要。正所谓“良禽择木而栖”,魏征会投靠李世民就不显得奇怪了。

我们再来说说方孝孺。方孝孺在洪武朝并未得到重用,但朱元璋曾对太子朱标说过:“此庄士,当老其才。”就是说方孝孺是个品性端庄的人,朱标可以一直重用他到老,可见朱元璋早已发现方孝孺是个有才之人。

朱元璋原本打算,将方孝孺留给儿子朱标用,可惜朱标英年早逝,他便有意留其辅佐孙子朱允炆。朱允炆登基后,召用方孝孺为翰林侍讲,又调任侍讲学士,每当遇到国家大事,都会找其商议。

所以在朱棣起兵之后,方孝孺为朱允炆起草了很多檄文、诏令。朱棣胜出后,就让方孝孺为他起草即位诏书。但方孝孺坚持不肯,还当众辱骂朱棣,最终被车裂于街市。

那么方孝孺为何不肯投降朱棣呢?

其一,方孝孺与魏征一样,都是忠臣,但方孝孺的“忠”,只体现在建文帝一人身上。就比方说,唐朝时不管李建成即位,还是李世民即位,天下都是李家的。同理,无论朱允炆即位还是朱棣即位,两人都是老朱家的子孙,这个天下还是姓朱。

对于有的人来说,只要天下没有改名换姓,那么谁当皇帝都一样,只要是明主就行了,大家可以共同将国家治理好。可对深受程朱理学影响的方孝孺来说,对建文帝的忠诚,就代表着对国家的忠诚,谁要是动摇建文帝的皇位,就是乱臣贼子,天理不容,就算他也姓朱都不行。说白了,方孝孺是有些“愚忠”的味道。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