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那花样百出的丧葬文化:下葬形式千差万别,墓葬规模贫富有异

2020-10-21 20:55:29 作者: 古人那花样百

古时人们对尸身的处理方式存在着明显的不同,有的会将尸体吊挂起来并将皮肤刺穿,以此排干体液使尸体风干,然后用明矾对尸体进行处理,等尸体萎缩成骨架时再埋入准备好的坟墓。

而有的则省略了自然风干的程序,选择对尸体直接进行处理,即用刀将从腹部剖开,摘去肠和其它内脏器官后将体内清洗干净,随之以特制的植物香料、盐、明矾进行填充,作为保鲜之用,最后以彩线缝合入葬,然而,古时的人们有着浓厚的宗教信仰,最讲究对死者的尊敬,那么为何仍然存在这些特殊的殓葬方式,除此之外还有哪些令人唏嘘不已的入葬习俗?

一:我欲成仙,快乐齐天

对长生不老或死后成佛成仙的追求在古代一直盛行不息,到汉时更是在佛教、道教的推动下得到空前的兴盛,并且有了以文书明确记载的阴间法律。而在这之前瓮棺是一种最为简单的关于死者灵魂轮回的殓葬方式了,瓮棺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主要有耦合瓮棺和单面瓮棺两种,主人大多为夭折的儿童。

儿童瓮棺一般直接埋葬于父母所居住房屋的地下,其上部和底部都有特意留出的小孔为其灵魂通气,以此加快轮回的进程。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则是专门为神仙修建的墓,比如:山西的吕洞宾墓、湖北的西王母之墓和安徽的何仙姑墓等,无不体现了凡人希望借墓登仙的向往之情。

1、以玉护身、借玉升天

在古代人们通常以玉及其制品作为主要的宗教祭祀和陪葬品,据《周礼》来看,礼玉主要有璧、圭、璋等六种,并衍生出专门的葬玉,既有直接穿罩在人身体上的玉衣、雕刻出各种动物形制的玉琀,也有直接用玉镶嵌在漆棺上。

其中《王乔传》就有:“天下玉棺于堂前,吏人推排,终不能动。”而汉代的南越王墓、满城汉墓都有此发现,而这一现象的形成主要由于人们坚信玉棺能使逝者的灵魂升天而去,而身上的玉器则能保其肉身不腐。

2、阴阳需调和,风水不可少

有俗语说“以福人得福地。”即为逝者选葬在一块福泽之地是十分重要的,而古人在选择葬址时通常需要依据《河图》、《洛书》和阴阳八卦来查看选址周围的龙、砂、水等五方面作为主要参考,在潮汕地区人们会根据穴星的不同安排不同不同的入葬方法,主要有木星葬节、火星葬焰、金星葬窝。

由此可见,风水是决定殓葬的重要因素,比如清代林熙春的祖墓就选择在了桑浦山的东麓,形成莲叶盖金龟的状态,而南明郭之奇的祖墓则建在有麒麟吐火之穴的五龙尖之山,这些风水宝地的选择不仅是作为灵魂的安息之地,同时也是让生气和不死的阴阳两气保护在世的亲人。

3、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回归之法

除了借助一些外在的物品来帮助灵魂顺利升天之外,如何选择入葬的姿势也是得道的关键,比如春秋战国时期在秦国普遍流行的屈肢葬,即将逝去的人用布条或绳将下肢弯曲与身体捆绑在一起,然后再葬入墓坑当中,对于这种殓葬方式的主要说法之一就是将逝者身体捆绑成胎儿的样子,然后便于其灵魂转托重新投胎的一种宗教信仰。

另一种特别的葬式就是将人脸部一方朝下进行安葬,称为“俯身葬”,这是由于人们认为大地向下为入阴,向上为出阳,而人离去的时候呈入阴的状态,需要以面孔的阳来承受所要面对的阴,以此有利于阴阳调和更快获得重生。

二:生以为豪杰,死亦为鬼雄

丧葬是生者对亡者的哀悼,也是死者在世间的最后一步。每个时代都有着属于自己时代的礼仪要求和风俗习惯,是对当时社会宗教、经济、文化等的重要折射,同时也会根据墓主人的不同社会地位、不同身份需要以及个人性格特点和人生追求而在墓室中呈现出差异化,这也体现了旧时社会所严格遵循的男尊女卑、三六九等。

比如:在西藏地区塔葬是只有历世达赖喇嘛、班禅或者极少有突出贡献的大活佛才能够享有的殊荣,而普通僧人则选择火葬,至于病者、穷人则以水葬为主要方式,因此墓室的规模、陪葬的物品都能展现出墓主人的生前状况。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