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收藏、展示自然与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场所,各大博物馆每年都会迎来数以百万计的参观者,或精美,或粗粝的展品呈现出与日常生活截然不同的形态,吸引着人们驻足观看。我们在欣赏这些古老文物时,为什么会深深为之着迷呢?
英国历史学家西蒙·玛莎在BBC纪录片《文明》中,提出了一种颇为有趣的观点,古老文物本身就是伟大艺术的载体。
因为“在过去5000年间,人类一直在任何能够找到的材料上、以任何能够想象到的表现形式,留下各式各样的印记。而这些伟大艺术在诞生之初,就把分割我们的时空壁垒给打破了,它给我们带来了暂停,让我们以无数种意想不到的方式来重新构想这个世界。”换言之,时间与空间不停转换,但总有一些东西,能够让不同时代的人们获得情感上的共鸣与喜悦。
大英博物馆前馆长尼尔·麦格雷戈则从更为实用主义的角度,给出了他的观点:“博物馆的功能便是通过文物来讲述历史。”琳琅满目、来自不同国度与时代的展品,会激发人们对遥远历史的兴趣,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博物馆是教室之外,另一个生动有趣的历史课堂。
01 《走!去博物馆学历史》:一堂妙趣横生的历史课
博物馆有着如此神奇的魔力,那么,怎样才能真正“读懂”文物珍宝背后的艺术与历史呢?特别是当家长带着孩子到博物馆参观游览时,从哪里入手讲解文物?用怎样的方式能更好地诱发他们的探索欲?
中信出版社最近推出的新书《走!去博物馆学历史》,就提供了一种“从博物馆看历史”的正确打开方式,它用风趣幽默的语言、循循善诱的讲解,辅之以精美细致的插图,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都可以沉浸在文物的世界里,感受古老文明的魅力。
这套《走!去博物馆学历史》共有上下两册,分别是中国国宝篇和世界国宝篇。在“世界国宝篇”中,编者精心选取了来自苏美尔、美索不达米亚、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等古老文明体系的数件文物奇珍,其中既有“少年法老”图坦卡蒙陵墓中发现的月亮船项链,也有属于4000多年前苏美尔王后普阿比的首饰和滚筒印章,还有献给希腊神话中女神的三角楣造型黄金王冠等等。
作为一本历史入门读物,《走!去博物馆学历史》在内容上的亮点有二:一是采用“提问式”的叙述逻辑,以某一珍贵文物为起点,不断提出新的问题,在文物与历史、古代与现代之间建立起联系,非常适合家长陪伴孩子一起阅读。二是以轻松幽默的语言风格为主,避免将历史科普变得沉闷无趣。
我们以苏美尔王后的滚筒印章为例,编者先是从王后华丽繁复的首饰讲起,引导读者把目光集中在手臂处的小小印章,提出第一个问题:印章上的图案是什么?然后用放大图展示印章的具体图形。接下来是第二个问题:印章是用来干什么的?在一一讲解清楚之后,又以小故事的形式,自然过渡到另一件与之形式相似的19世纪莱亚德夫人套件,“老古董”的生命力原来如此旺盛。
在整个讲述过程中,串联起包括普阿比王后首饰、阿卡德人滚筒印章、莱亚德夫人套件、乌尔王旗等多件文物。在描述苏美尔人绘制的人物与动物形象时,将之概括为“大眼萌娃”,滚筒印章的使用方式则与人们更熟悉的火漆封缄相联系,这种妙趣横生的讲述方式,瞬间拉近了读者与古老文明之间的距离。
02 古代人的审美趣味:大眼睛、睡莲造型,与青金石
在博物馆里欣赏文物,人们最先注意到的自然是它们造型各异的外观、或绚丽或质朴的色彩与材质,这些归属于审美范畴的“外在”特征,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区文明中,各有其特殊的历史文化内涵。
在距今有4000多年的苏美尔文明时代,神明崇拜在人们的精神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为了能够与“神”更好地沟通交流,他们便在壁画、旗帜等载体上,画上有着大大眼睛的人与动物形象。因为在他们看来,眼睛越大,似乎就越能接收到来自神灵的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