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冲误入白虎堂,不是误入而是必入,如果说有误,那就是在买刀上

2020-10-23 08:05:03 作者: 林冲误入白虎

陆虞候和富安两个来府里望衙内,见他容颜不好,精神憔悴。……二人道:“衙内且宽心,只在小人两个身上,好歹要共那妇人完聚,只除他自缢死了便罢。”……两个邀老都管僻净处说道:“若要衙内病好,只除教太尉得知,害了林冲性命,方能够得他老婆和衙内在一处,这病便得好。若不如此,已定送了衙内性命。”

可以说,自从岳庙高衙内调戏林冲娘子的时候起,林冲必然受害的命运就已经决定了。所以林冲误入白虎堂的必然性,首先体现在这种社会联系中。林冲面对的是祸国殃民的对手,自己处于被欺侮被损害的地位。在具体的加害过程中,则出现了卖刀——买刀、请往——前往、一引——一入,欲离——被拿等一系列环节,而每一个环节的出现,又有其发展的必然性。

三、如果说林冲有误,那主要误在买刀之事上。

一旦买刀在手,以后的事情,便由不得林冲了。买刀是休冲迈进圈套的第一步。为了使林冲入套,设计者陆虞侯,是很动了一点脑筋的。他不是在林冲的气头上便开始实施圈套,而是在林冲把被欺侮的事“不记心了”的时候,更增加了林冲买刀的可能性,并不使其与前事联系,以免心生疑。另外,选一戴抓角头巾、身穿旧战袍的人卖刀,也是计划周密,合情合理的,又给林冲买刀增加了可能性,使其不至对刀对人起疑。

然而,这些还是林冲所以买刀的外在条件,更加内在的必然性,还在林冲自身,在于他性格逻辑的必然性。

先是卖刀人说不遇识者,屈沉了宝刀,林冲不理;接着说好口宝刀,可惜不遇识者,林冲只顾走;最后在背后说偌大一个东京,没一个识得军器的,林冲才回过头来。其实,卖刀人的话,是专门说给林冲听的,第一遍重在说刀,第二回则重在说人,第三次则由引而激,专门说林冲了。这个八十万禁军教头,回头看刀便有了必然性。

谈价过程同样一波三折:索价三千,实价二千,为一折;饶下五百,实要千五,又一折;权做生铁,一千卖出,再一折。卖刀人说话叫卖时,声气越来越激,谈价买卖时,声气越来越泄,本是圈套中事,可惜林冲不知道。林冲是武行中人,自然豪爽,一声紧一声地激卖,自然动了英雄之心;弄刀,识刀,爱刀,加上眼前确是一口宝刀,买下是确定不疑了,不买反不合情理。而这一步误,便误了一步又一步。

次日承局来请,林冲是必然要去的,其实到了这一步, 已经进了二难之地。不去,太尉会以不听旨为由横加怪罪,加祸于身;去了,必做套中之物。去何处呢?至此,林冲已没有一点主动了。持刀自去,既不合承清之理,又不可能,倘若如此,太尉以持刀入宅室加罪,难以辩解,跟人前往,一引再引,让人牵到了白虎节堂的,待醒悟之时,圈套已经勒到脖子上,有口说不清了,有腿走不了了。

所以,在林冲入白虎堂的过程中,是一路排开的必然性:

卖刀必买,买刀必请;请则必去,去则必从,从则必入,入则必罪。

四、为什么林冲一旦向圈套中迈出了一只脚,便再也脱不开干系了呢?

原因还在林冲与高俅之间的关系上。

因为高太尉是林冲的上司,用现在的话说,“县官不如现管”,何况他又高居太尉之职呢?所以,这种关系所形成的、客观上存在的制约性,一开始就在起作用。岳庙前林冲赶到,正要下拳打时,一看是高衙内,手便软了。这个八十万禁军教头的手是轻易软得的吗?显然,这种关系在起作用。在鲁智深赶刘后,林冲说的一番话更明白了。

“原来是本管高太尉的衙内,不认得荆妇,时间无礼。林冲本待要痛打那厮一顿,太尉面上须不好看。自古道:‘不怕官,只怕管’,林冲不合吃着他的请受,权且让他这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