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语歌:诸葛亮穿搭时尚—明代《三国志演义》版画中的诸葛亮形象

2020-11-03 08:53:35 作者: 马语歌:诸葛

引 言

诸葛亮作为《三国演义》小说中最具传奇色彩的人物,近年来随着影视改编的火热,其影视化形象也已深入人心,但对于其形象的研究阐释多集中于史籍和史传的文本,而较少关注于诸葛亮的视觉图像。

邮票诸葛亮

实际上,诸葛亮的视觉图像几乎与其历史形象同时诞生,并且与他后世的文学形象一同流传和演变。杜甫诗“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1]中就提到武侯遗像,杜诗中还多次出现“武侯祠”,可见当时蜀地的武侯祠已经存在武侯塑像,对诸葛亮的造像应在唐时就已十分盛行。

诸葛亮形象经由历代文学化、神化的艺术处理,在罗贯中《三国志演义》小说中得到了集中体现,他的图像也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这一历程,其中以小说版画最为集中、精确的把握和表现出诸葛亮的形象特点。

诸葛亮的视觉形象特征

陈寿评价诸葛亮言及他的相貌形态:“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气,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时人异焉。”[2]是最早对诸葛亮相貌的描述,较为抽象简略。

《艺文类聚》引裴启《语林》:“诸葛武侯与宣皇在渭濵,将战,宣皇戎衣莅事,使人视武侯,乗素舆,葛巾毛扇,指麾三军,各随其进止,宣皇闻而叹曰:‘可谓名士矣。’”[3]提及“素舆”、“葛巾”、“毛扇”三种具有象征性的服饰道具,成为后世对诸葛亮形象塑造的依据。

元至治新刊《新全相三国志平话》

元刊《三国志平话》中对诸葛亮外貌有两处描写,一是徐庶荐诸葛后诸葛亮的登场:“却说诸葛先生,庵中按膝而坐,面如傅粉,唇似涂朱,年未三旬,每日看书”[4];一是在孔明智激周瑜时:“却说诸葛身长九尺二寸,年始三旬,髯如乌鸦,指甲三寸,美若良夫。”除了对年龄、相貌,并未提及诸葛亮的服饰穿戴。

不过,在至治新刊《全相三国志平话》的插图中,诸葛亮的图像出现了18次,在此刊本的扉页上,中栏为“三顾茅庐”故事的插图,最左侧草庐中有一人双腿盘坐于草席上,束发挽髻,发巾两角左右下垂,交领右衽、褒衣广袖,腰间系带打结,衿领、袖口、下摆皆有修饰,右手执书,神态自若,这是诸葛亮的出场形象,也是书中诸葛亮最常见的穿戴。

作为最早的三国故事插图本,之后的刻本插图大多都参考此本中的诸葛亮图像。

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元人画《诸葛亮像》,描绘诸葛亮赤足屈膝坐于案上,左腿盘起,右手持如意,头戴黑色纶巾,须髯飘逸,衣襟微敞,神情惬意儒雅,容态潇洒风流,与《三国志平话》中诸葛亮的形象似有异曲同工之妙。

故宫博物院藏元人画诸葛亮像轴

明以前的文本中、绘画中,出现了“羽扇”、“纶巾”、“氅衣”等几种具体的对于诸葛亮服饰的表述,但这些描写只作为文人儒士的道具、服饰元素出现,常见于戏曲、话本,成为军师、谋士一类人物形象的标志,还没有作为辨别诸葛亮形象的特征或者标准。直到明代《三国志演义》小说文本生成,诸葛亮的形象才逐渐固定。

嘉靖壬午本《三国志通俗演义》卷八《定三分亮出茅庐》一回玄德与孔明初次见面的场景中,写到孔明的衣冠相貌:“玄德见孔明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眉聚江山之秀,胸藏天地之机,飘飘然当世之神仙也。”[5]

“身长八尺,面如冠玉”显然是从陈寿史传中得来,“纶巾”、“鹤氅”又是历代对于三国儒士的构想,此情此景颇符合孔明的隐士形象。

随后在卷十一《诸葛亮傍略四郡》中“羽扇”、“四轮车”也出现了:“对阵中一簇黄旗出。旗帜分开,中间一辆四轮车,车中端坐一人,头戴纶巾,身披鹤氅,手执羽扇,用扇招邢道荣曰:‘吾乃南阳诸葛孔明也。’”

 1/7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