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军Pak35/36型反坦克炮炮组,摄于淞沪会战时期的罗店战场。
在南京保卫战中,教导总队死守紫金山,下辖各战防炮连屡屡开火,多次逼退日军步坦协同攻势,使其难进一步。此外,装甲兵团残存的战车三连(14辆德制一号坦克)和2个战防炮连残部(8门Pak 35/36)混编为"战炮分队",归南京卫戍司令部直接指挥,支援各部守军作战。可惜的是,上述德式装备均在南京之战中损失殆尽。
■国军使用的苏式M1930/37毫米反坦克炮实照。此炮采用木轮结构,虽是仿造Pak35/36型反坦克炮,但精度却远不如前者。
1938年初,国军编成炮兵第52、53团,每团装备48门Pak 35/36型反坦克炮。徐州会战时,炮兵第52团及第200师师属战防炮营,共计4个营配属给第五战区,并在台儿庄战役中上演了德造三七战防炮在抗日战场最精彩之战斗。第200师的战防炮连在支援台儿庄的作战中创造一举击毁13辆日军坦克的战绩,而在协助第31师反击台儿庄时,6门反坦克炮一字排开,向日军阵地快速开火,成功地压制了日军火力,掩护步兵趁势突击,一举肃清残敌。在台儿庄战役期间,国军战报称击毁日军坦克、装甲车30余辆,缴获日军战车8辆,履带式牵引车4辆。无论战绩是否属实,德制37毫米反坦克炮给日军造成的威慑无可否认,日军称其为"令战车兵泣下的可怕兵器"!
■1941年在江西某地作战的中国军队操纵37毫米Pak 35/36型反坦克炮。
遗憾的是,随着德国禁售武器,中国军队的37毫米反坦克炮失去了后续来源,损耗无法得到补充,随着战时推移数量日渐减少。此外,37毫米反坦克炮虽然对付日军坦克非常有效,但无法弥补中日军队在火力体系上的差距。37毫米炮由于射程近,只能一线前沿部署,很容易被日军远程火炮或步兵掷弹筒压制而蒙受损失,到武汉会战结束时,中国军队手中的37毫米反坦克炮已经所剩无几,此后再无出彩表现。
■日军缴获的37毫米Pak 35/36,日军将其纳入己方装备。
■一门准备进行射击测试的九四式37毫米反坦克炮,其性能远较Pak 35/36逊色。
值得一提的是,日军在缴获Pak 35/36型反坦克炮后,与自家国产的九四37毫米反坦克炮进行对比测试,两种火炮分别对日军最新的九七式中战车进行射击,结果在300米距离上Pak 35/36几乎一击必杀,而九四式就算推近到150米也很难击穿目标正面。测试结果令一向自大的日本陆军不得不低头叹息,对德国武器的质量感叹不已。为什么同样的口径,威力差距会这么大?除了火炮本身性能外,炮弹设计的差异也是重要因素。德制穿甲弹采用被帽设计,对于表面渗碳硬化装甲有着更好的穿透效果,而日制穿甲弹没有被帽,只适合射击滚扎均质装甲,且弹体结构缺乏硬化弹芯,所以穿甲能力自然不及"德国造"!日军将缴获Pak 35/36型反坦克炮就地纳为己用,命名为拉式37毫米反坦克炮(日语:ラ式三七粍対戦車砲),盟军方面的称呼则是RA-37型反坦克炮(RA为莱茵金属公司的缩写)。
■1939年春《东京战车大博览会》上陈列的"莱茵金属"37毫米反坦克炮。日军为了避嫌,还专门将其归类进了"苏联火炮"的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