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夫指”与“孺子牛”
根据以上鲁迅先生创作这首诗的时代背景,便能够更加全面地理解“千夫”指的是哪些人。
首先这是一首对仗工整的律诗,“千夫指”是与“孺子牛”相对应的,都是诗眼,有着非常重要的象征意义,要放在一起理解。“千夫指”源自于成语“千夫所指”,很多人容易将其理解为动词,认为这句话的意思是不惧怕被众人指责,这其实是一种误解。
鲁迅先生当时所做的事情是正确的,符合社会潮流和广大群众意愿的,又怎么会被千夫所指呢?更何况如果“千夫指”是动词,那么后面的“孺子牛”岂不也应该是动词?但是显然“孺子牛”是名词,而不是动词。
也就是说,“千夫”指的是广大人民群众,而“千夫指”则应该是那些被群众指责和唾骂的人,联系创作背景和鲁迅先生的经历,不难得出这里指的是国民政府,他们忽视群众的呼声,打压以鲁迅先生为首的进步人士,终会遭到正义的审判。
鲁迅先生用笔作为武器,点醒了新一代的青年和普通百姓,“千夫”代表着进步力量,团结起来的群众,是难以被冲垮的。
“孺子牛”出自春秋时期的典故,齐景公和儿子玩耍时,趴在地上装牛。
“孺子”可以理解为中国的青年和进步百姓,这里表达了鲁迅先生对民族的未来寄予希望,甘心成为“民族的脊梁”为他们撑起通向未来的道路。
这句诗集中表现了鲁迅先生对人民的热爱,以及对敌人的痛恨和不愿妥协之意,抒发了他内心坚定的信念和必胜的决心,升华了全诗的主题。
鲁迅先生在决定弃医从文之后,曾写下“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这样的诗句,强烈地表达自己渴望拯救国家于危难的理想,希望广大人民群众能够觉醒起来,共同对抗敌人。
时隔二十多年,鲁迅先生和其他无产阶级战士的努力并没有白费,写下“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因为他看到了希望,沉睡中的人民群众正在醒来,并且与自己站在了一起。
有了群众力量的支持,谁还会再怕那些受到千夫所指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