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四川客家民居的分布与特点

2020-11-18 09:41:58 作者: 浅谈四川客家

(7)《四川古代文稿》:“由外省来川开垦之人,多系一家、一户同住”,若繁衍成大家族时,又被川中“人大分家”风俗解体。因此,居住群体的宗法、伦理、礼义聚合已无基础。

(8)小农经济贫弱无力构筑原乡庞大土楼。虽清中叶聚财者中有基本按原乡土楼风格建造者,但体量已变小,且仅住一家人。

(9)嘉庆年间白莲教农民起义,朝廷下旨“坚壁清野”,以都统德楞泰、广州将军明亮《筹令民筑堡御贼疏》为镇压农民起义方案。因此,在川东充分发挥了客家人构筑土楼碉楼的技艺,为客家人建筑提供了生存的土壤。所以,川东客家碉楼民居发达甚川中其他地区。

(10)客家人入川时,几无本地建筑可借鉴,多是受中原色彩浓厚的陕、鄂、湘民后影响。

综上所述,在川中的客家民居形成了以下3个特点。

(1)小型化。(2)在不失原乡客家民居基本特征情况下的综合化。(3)基本保持客家土楼风范。如此,又强化了某—模式在某一地区流行的形态,形成了客家民居在某地区内的分布范围。

造成这种局面原因是多方面的。

(1)四川不仅是清代全国内陆客家移民最多的省份,同时又是语言、风俗等方面保留种类最多的省份。这些不可能游离物质民俗之外而单独存在。

(2)国内尚无大规模发现非常贴近原客家人居住形态的地区。虽然亦有客家人居住在广西、台湾等省区。

(3)其他省如陕、鄂、湘,其民居多以中原宅院形制为主体,少有发现如客家原乡个性交出、数量巨大又集中的民居建筑。因此,在封建社会宗法礼教森严的环境中,客家人或是其他省的人,两者都不会借对方的居住形式来供奉自己的祖宗和居住家人。

(4)从闽、粤、赣三省迁徙四川的移民中,同时有大量非客家人。他们在原乡也和客家人一样有兴建土楼的习尚,甚至规模更大。比如,闽南南靖县各乡,黄汉民在《福建土楼》中说:“土楼中的居民绝大多数是闽南人,只有与永定县交界的书洋乡、梅林乡的几个村是客家人。”恰南靖县移民四川的就有不少。为何四川客家民居中没有圆楼、半月围拢屋?圆楼和围拢屋是在特殊的自然环境与社会背景下产生的,移居四川后,环境发生了变化,也就没有必要或无力再建庞大的圆楼、围拢屋了,更谈不上分布了。但“圆”的意识在客家人居住区内还时时有所流露。

成都东郊农村过去有的大宅前,都有半月形水池。柏合场呈圆形街道布局,巴县丰盛场也呈圆形街道绕场一周,一个川西—个川东,两地均以客家人为主,这是否圆楼意识的放大?因为像福建天宝寨圆楼本身就有赶集式的墟集(《福建土楼》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