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得关中者得天下,为什么三国时期却成了例外

2020-11-20 04:49:16 作者: 自古得关中者

中华上下五千年,经历过无数次战争的洗礼,从秦至唐,经历六次大一统。其中秦、汉、隋、唐的统一步骤却是惊人的相似,均是立足关中,再取河东、商商於,进而决战关东,坐拥天下。于是便有人总结出一个结论:得关中者得天下。

然而,这个结论在三国时期却似乎被狠狠打了一把脸。首先占据关中的董卓集团不仅没能统一天下,甚至连自己的基业都守不住,原本彪悍的西凉军被彻底打散,最后几乎消亡殆尽。以马超、韩遂为代表的关西军阀曾占领关中平原,一度打的曹操丢盔弃甲,却最终还是被曹操打败,失去了争雄天下的资格。

为什么会这样呢?不是得关中者得天下吗?

原因其实很明显。董卓的失败在于管理和决策问题,自恃西凉军骁勇而胡作非为,树敌太多。没有利用好自己的优势,最终错失天下。如果当初他手握关中、洛阳及河东之时,成功联合马腾韩遂,吞并刘焉的益州,整合关中、陇西和益州的土著势力,灭掉貌合神离、四分五裂的诸侯联军,一统天下指日可待。

只可惜董卓骄横跋扈,轻轻松松就让王允的美人计给干掉了,之后西凉军分崩离析,内耗不断,终究便宜了曹操。

而马超、韩遂的失败直接原因在于人心不齐,中了离间之计。而根本原因在于立足未稳,过早与曹操决战。他们没能收取河东,没能在荆襄建立前沿阵地,没能攻略巴蜀扩充实力,他们没有和曹操打持久战的基础,充其量只是一支有实力的劲旅,可一旦战败就溃不成军。

关中是四塞之地,南有秦岭,西有陇山,北有黄土高原,东有华山、崤山。对外进出通道只有函谷关(潼关)、武关、散关以及萧关。打起仗来进可攻,退可守。古代素以“百二秦关”形容关中之险,意思是说,只要有两万关中军,就足以阻挡中原百万大军的进攻。

除山河地势极为险要外,关中土地肥沃,民风彪悍,既有自然资源,也有优势兵源,自身条件非常优渥。天然就是个搞割据的好地方。

不过,关中太小了。人口最大承载力才三百万。仅靠这一隅之地,无法与地域广袤,资源富庶的关东争雄。

易守难攻,却也意味着关中军阀很难走出去。关东军很容易就能把关中军堵死在关中。想要东出而不得。关中虽然有争夺天下的条件,但仅靠关中是不够的。要成就大业,就要像秦灭六国一样,先攻取河东、商於,生出两翼,再吞并巴蜀充实后方,最后与关东六国一决雌雄。否则难以争天下。

其实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得关中者得天下”在三国时期也可以算是成立的,因为三国归晋,西晋一统天下,而它窃取的是曹魏的果实,而曹魏自从得到关中之后就没有失去过。或许可以换句话来理解,即:得关中者就有了争天下的可能,但能不能得还要看后期经营和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