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臣良将为何多数难得善终?学会做人似乎永远摆在第一位

2020-11-27 11:17:36 作者: 忠臣良将为何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我们都是这茫茫人海中的渺小的那一个。在我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之中,朝代更迭不断,试看历朝历代的开国功臣,最终能功成身退的似乎寥寥无几,寻其原因,终究为何?

其实这原因里面蕴含着一个很深刻的做人道理。人一生下来便开始与身边的各式人物打交道,其中有善有恶,有朋友也有仇家。都说这世上"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简单地说就是一开始两个人可以成为朋友,但后面却也可以成为敌人,或者与此相反。

我们都知道历代开国之君,要想夺取江山,必然得借助他人之力。善于统驭人才和运用他人智慧的人才能够成为最后的赢家。汉高祖刘邦在我们今天看来显然不是一个非常有才华的人,他治理国家以及统军打仗的能力都比不上他的下属。但他有个异于常人的特点就是有很强的组合能力。他能将这几股力量组合到一起,变成一股更强大的力量,这同拧撮绳子是一个道理。

在他成功夺取江山之后,曾经的那些立有赫赫战功的功臣们一个个都表现得居功自傲,在他们的心中显然都认为这打江山是少他们不可的,而作为最高统帅的刘邦并没有多大的功劳,于是纷纷邀功行赏,尤其是韩信一向是恃才傲物,有时候会将刘邦都放不放在眼里,并且当他们一旦得不到合理的回报之时,他们便会心生不平,满怀怨恨,甚至会对刚刚诞生不久的新的朝廷产生反叛心理。

再来看看明朝的一位开国大将蓝玉,在攻城略地方面可以说他是个不折不扣的杰出将领,但在从仕为官方面的他却是张狂无度。明朝时期,在朱元璋手上发生过一起有名的狱案,也就是史称的"胡蓝之狱"。

这里的胡也就是胡惟庸,当时的胡惟庸也似乎偷了很多朱元璋权利,经常性地不经过朱元璋便批阅奏折,调派军队。最终是免不了惹来杀身之祸的。而蓝玉也同样如此,在他前面已经有了一个胡惟庸已经激怒了朱元璋,胡惟庸的下场本应该已对他给予警示,但他仍然不知醒悟,不知收敛,不仅自己经常蛮横作恶,私纳田宅,还蓄养了一批奴仆在外欺世害人,为非作歹。

最终他也同样是激怒了朱元璋,相传在他被杀死后还被剥下了皮,以警时官及后世之人。我们可以看出不论他昔日是多么得劳苦功高,为大明王朝开疆拓土。但他在做人方面出现了大大的原则性问题之时,也必然会被拿来开刀,借以为君王立威。

秦王嬴政生性残暴,而在他当政期间秦国的老将王翦却是名利双收而又得以善终,其实这是一种做人的智慧。人生在世,做自己本分的事,演好自己该演的角色也就可以了,尽量不要太暴露,僭越妄行。

"水满则溢,月满则亏",作为人又何尝不是这样,一个人再有才能,也要懂得适时收敛,不然只会招致损失。一个人可以有着过人的本事才干,但真的要想干大事也是脱离不了集体的,如果你是集体当中的一员,而不是最高的统治者,那么就必须得学会隐忍,轻蔑而不尊重上级显然是会导致很严重的后果。

"兵仙"韩信确实能征惯战,是个不可多得的军事奇才,但他就败在自己太过随心随性,这正好与同为功臣的萧何相反,萧何则懂得适时进退,明哲保身。但凡涉及到人的问题,是不存在一个具体的通用算法的。汉宰相萧何强夺民田以自污,开释了汉高祖的猜忌;明初傅友德照葫芦画瓢,向明太祖申请益田,却遭到痛斥。

历史上开国功臣不得善终均有共同几个毛病:1、功高盖主,让君王感到害怕,可能威胁到江山地位2、人际关系较差,伴君如伴虎,人际关系随时决定生死3、自敖高调,不知收敛4、不懂示弱,强大不仅让对手害怕,也会让君王和故友害怕5、不懂装傻,傻子可以被欺负,但不会被杀害,大智若愚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