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个比方,253年的第五次战争,寿春司马孚,曾与吴国诸葛恪环绕合肥进行一次比赛,该战司马孚出动了20万戎行,但这20万戎行只敢跟随,却不敢交兵,到最终吴国戎行疲乏,自己撤离,整个进程更是缓缓目送。结合之后寿春归于囤粮要地,所以这所谓的20万戎行或许是20万屯田农奴,假如和吴国戎行硬碰硬搞不好是要吃大亏的。所以说终年参加屯田的军农,首要不能算在魏国可调集兵力之中。其次关于曹魏来说,他的地理环境其实并不是特别好,作为一个华夏王朝,西部南部一起要抵挡蜀国吴国两个割据政权,北方还有刚刚兴起的许多游牧民族,比方匈奴、鲜卑,西方有从东汉年间一向连续到三国时期的百年羌扰,东北有公孙瓒凶相毕露,因而在这4个方位都需求有很多的戎行,长期坚持机动,所以很多可动戎行应该都保持在这4个区域的边关,尤其是针对蜀国。
对蜀国,曹魏一向是严防死守,尤其是诸葛亮还活着的时分,针关于诸葛亮的屡次北伐,曹魏是每一次都几乎倾尽全国之兵,没有一次疏忽大意的。在诸葛亮第三次北伐的时分,被诸葛亮搞烦的大臣司马孚上奏说:每次诸葛亮跑过来的时分,过境的五六万常备戎行底子挡不住,应该再加两万五千人。因而除掉吴魏边境的2万人,蜀魏边境的七八万人,这10万人是固定的肯定的战役戎行,再除掉很多坐落中心和东南边的屯田部队,最终曹魏总共可调集的戎行数量应该在10万左右,也便是说魏国一方在做足防卫的作业后,还能留出10万人左右的部队拉到前哨,合作边境常驻戎行出征,攻击蜀国或是吴国。
再看看吴蜀两国,尤其是蜀国那点不幸的戎行,魏国不先灭了你,几乎对不住天地良心。幸亏有了诸葛亮,姜维,魏延等大将的存在,才给后人们在刘关张,五虎上将身后的三国时期留下了精彩的北伐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