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夏朝!顾颉刚说鲧之崇国在嵩山,康熙字典为何却予以否定?

2020-12-27 22:30:06 作者: 破解夏朝!顾

《左传》昭公七年也云:“昔尧殛鲧于羽山,其神化为黄能以入于羽渊。”

黄能,后世误以为是黄龙(龍),咱们细心看看,这两个字的确很像,龙的繁体字便是能上加了几笔。

这个能的古写,能下面还有三点水,便是熊字少一点。古籍中解说这个能,便是一种三条腿的大鼋,也便是大鳖一类的生物。

后来,大禹也在后人的笔下化成了熊。而大禹之子启就变成了石头生的。这便是后人的演绎了(没文明真可怕,三条腿的 能 变成了四条腿的熊,黄帝声称有熊氏,又被后人称为轩辕(干(天鼋)),或许这个有熊氏,也是有能氏之误。能又和龙的读音邻近,龙的传人或许是能的传人之误。)《绎史》引《隋巢子》曰:“禹治洪水,通轘辕山,化为熊,涂山氏见之,惭而去,至崇高山下,化为石,禹曰归我子,石破北方而生启。”

真知堂上古史研讨:鲧,是颛顼的后嗣,由于被帝尧封于崇地而被称为崇伯鲧。鲧这个字的原意,指大鱼。

《竹书编年·卷上》:"(帝尧)六十一年,命崇伯鲧治河。"

《国语·周语下》:"其在有虞,有崇伯鲧。"韦昭注:"崇,鲧国。伯,爵也。"

鲧是黄帝年代第二帝颛顼之后,他的先人承继帝位还在帝尧之父帝喾高辛氏之前,所以鲧在帝尧朝可谓权贵。

《国语·周语》曰"昔夏之兴也,融降于崇山",夏朝的发源地便是崇山,也便是崇伯鲧之封地无疑。

大禹也被称为崇禹。也便是崇伯禹。

在《逸周书 世俘解》中有首曲子名为“崇禹生开”,此曲姓名的意思是崇伯禹生了夏后启。武王灭商后就听了这首曲子。“乙卯,籥人奏崇禹生开三终,王定。”《逸周书 世俘解》

真知堂上古史研讨:开,便是启。夏后启在汉代由于避汉景帝刘启的讳,就把史书中的夏启改成了开。《山海经》中的夏后开,便是夏后启。《山海经·大荒西经》:"西南海之外,赤水之南,流沙之西,有人珥两青蛇,乘两龙,名曰夏后开。”

而我国史学家则把鲧之崇山视为河南之嵩山,理由是:崇山,韦昭注:" 融 ,回禄也。 夏 居阳城,嵩高所近。"

韦昭是三国时期东吴重臣,自从他把“融降于崇山”解说为嵩山后,后世学者多以嵩山为崇山。顾颉刚《〈尚书·西伯戡黎〉校释译论》载:"'崇'便是子孙的'嵩',亦即现在河南登封邻近的嵩山一带,现在的嵩县明显也是沿其旧称的地境之一。"

那么,嵩山真的便是古籍中的崇山吗?为什么《康熙字典》却予以否定了呢?

崇伯鲧、崇侯虎,崇国究竟在哪?

真知堂上古史研讨:《康熙字典》是清康熙朝张玉书、陈廷敬等三十多位闻名学者奉康熙圣旨撰写的国家字典,共录入汉字四万七千零三十五个,是录入汉字最多的字典,具有极高的权威性。

康熙字典里对崇字是这么解说的:“崇:国名,尧时‘崇伯鲧’、商时‘崇侯虎’,今西安府户县。又证伪:‘嵩’古作‘崇’,别作‘崧’,非。”《康熙字典》

崇国,在夏朝之前有崇伯鲧,在商朝有崇候虎。崇侯虎便是《封神演义》中的崇侯虎。《史记》中也有此人的记载:"西伯昌闻之,窃叹。崇侯虎知之,以告纣,纣囚西伯羑里。"《史记·殷本纪》

咱们先来看看崇 伯虎在前史上究竟是怎样回事。

《史记·周本纪》曰:“下一年,伐崇侯虎。而作丰邑,自岐下而徙都丰。”

《诗·大雅。文王有声》载:“文王授命,有此武功;既伐于崇,作邑于丰。”

周国地点地之岐山,首要范围在今日的陕西西安邻近。丰邑,便是周灭商之前的先周国都。这个丰邑的地理方位在哪呢?古人早就为咱们指出来了。" 《史记裴骃集解引徐广》 曰:" 丰在京兆鄠县东,有灵台 。"

鄠县,陕西省旧地名,现为陕西省西安市鄠邑区。鄠邑区原称 鄠(hù)县,1964年简化为户县。《左氏春秋传》杜预:“始平郡有扈乡,殷为崇国,乃此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