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贵为开国皇帝,祖墓为何却被水淹300年?其中实情令人唏嘘

2020-12-06 12:06:08 作者: 朱元璋贵为开

众所周知,古人特别讲究风水,陵墓的位置必须符合“三才四象”,环境更要优良,以天下为家的皇室,对陵墓的选址自然更加看重。一般说来,他们都会动用大量的人力和财力,在名山大川之中选择拥有优良格局的陵址。然而凡事皆有例外,我国就有这么一座明代皇陵,不在高山大河之侧,反而在起伏不平的丘陵地带,甚至还被水淹了三百年。

▲明祖陵

这座陵墓就是位于江苏省盱眙县的明祖陵,安葬着明太祖朱元璋的祖父、曾祖父、高祖父及他们的配偶,是最神秘的明代陵墓之一。1963年,洪泽湖因为极度干旱,水位大幅下降,这时候一大批东倒西歪的石像露出水面,好奇的村民上前查看,发现都是麒麟和古代文臣武将的形象。这件事情造成的动静非常大,大批专家闻讯而来,经过现场考察和史料查证,最终确定此地就是明祖陵的位置。按照堪舆术的要求,陵墓归葬的宝穴应当有“山、水、案”三奇,还有左右护砂和山川拱卫的地形。反观明祖陵,周围尽是水乡泽国,甚至还不能承重。

▲洪泽湖

那么,明知道此处风水欠佳、地脉不稳,为什么朱元璋不进行迁葬呢?实际上,这也与古人对风水的理解有关。朱元璋从一个普通的放牛娃成为大明王朝的开国皇帝,为巩固统治就必然要对自己加以神化。那么,祖先所葬之地必然在龙脉之上,这种凭天意而获取的龙脉独一无二,如果迁坟就必然导致王气泄漏,甚至引起龙脉移位,那么大明的江山社稷就可能不稳。在这种关系到国家传承的事情上,朱元璋也不得不慎重,哪怕这种说法子虚乌有,他也必须按照世人眼中的正常程序来加以操作。

▲朱元璋称帝场景复原

不敢随意将祖先的葬地迁移,但是又要建造大型陵墓镇压气运,那该怎么办呢?这其实也很好办,朱元璋作为九五之尊,只需颁发诏书命令民夫和士兵以人力改变自然地形即可。民夫们首先填埋低洼潮湿、凹凸不平之处,然后将沟渠改为河流,挖出来的土则堆积成山,形成人工的风水宝地格局,最后在龙脉上建立明祖陵。那么,既然明祖陵坐落的地方已经是风水宝地,可是为什么还会遭受厄难,被水淹没300多年呢?

▲明孝宗朱祐樘朝服像

说起来,明祖陵之所以被淹,三分是天意,剩下七分则全是人祸。到底是谁敢在明朝皇帝的祖陵头上动土?事情还要从黄河决口说起。弘治五年(公元1492年)七月,黄河在张秋(今山东阳谷东)决口,大水进入运河,夺汶水入海,漕运受到波及。明孝宗朱祐樘急忙诏命工部侍郎陈政总理河道,集民夫十五万疏浚黄河故道,堵塞决口,其后孝宗又命浙江左布政使刘大夏前往治理。弘治七年(公元1494年),刘大夏主持修建了截断黄河北支的太行堤,结果黄河大水顺着南支汇入淮河,沿途诸多河道都饱受水患之苦。

▲汹涌澎拜的黄河

此后数十年时间里,黄河水灾不时出现,对明朝百姓的生产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对此,水利学家潘季驯利用自己所发明的“束水冲沙法”,提出了一个核心为“蓄淮刷黄”的治水策略,核心就是“以河治河,以水冲沙”,这种治理策略得到诸多大臣的支持,最后于万历六年(公元1578年)开始实施。这个理论听起来挺有道理,然而无论人们怎么汇集淮河水流,也无法抵挡汹涌的黄河水,反而使淮河口泥沙淤积,河床也随之升高。其后由于大量河水蓄积,河道崩溃,水淹八方,明祖陵也没能幸免。事实上,潘季驯的治水方法不能根本性地解决黄河水患,只有一时功效,因此要因地制宜,时常做出改变。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