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七下西洋,如此壮举、如此功利千秋的事情为何会被明朝中止?

2021-01-02 12:52:44 作者: 郑和七下西洋

说起明朝,郑和是个绕不开的人物。自永乐三年开端,在明成祖朱棣和明宣宗朱瞻基的支撑下,郑和前后七次受命下西洋,他的脚印踏遍亚非30多个国家。由于郑和,大明从前开眼看国际,给后人留下了巨大的经济、文明、政治财富,影响极为深远。后人也对郑和七下西洋的豪举津津有味。

在宣德五年(1430年)郑和第七次下西洋的归途中,郑和病逝,副使王景弘率军回来。宣德九年(1434年)六月,朱瞻基让王景弘持续郑和下西洋的豪举,率队第八次下西洋。当王景弘归来之时已是宣德十年末。朱瞻基驾崩之后,朱祁镇继位,于正统元年(1436年)二月命令采买,至此明朝八下西洋之举被正式间断。

郑和是在朱棣的支撑下下西洋的,明仁宗朱高炽继位后曾间断下西洋,明宣宗朱瞻基继位后又从头受命郑和和王景弘下西洋,到了明英宗朱祁镇时又间断下西洋。这么看来下不下西洋似乎是皇帝的个人喜爱决议的。其实不然,明英宗朱祁镇继位时年仅9岁,还不能明辨是非,命令间断下西洋的应该是朝中以三杨为首的文臣。所以,明朝这4个皇帝中真实不热衷于下西洋的只需朱高炽。

后人对明朝下西洋被间断的原因也猜想颇多,大多数人以为下西洋无非是宣传国威,但消耗太多,形成明朝财务困难,实在是不值得,使得明朝不得不间断下西洋。这观战是经不起琢磨的,由于明朝下西洋最多的永乐朝除了下西洋外,还有迁都、五征蒙古等许多豪举,相同消耗很多,但永乐朝却从未呈现过财务问题。宣德年间曾两次下西洋,但宣德年间是明朝的盛世,更不或许呈现财务问题。实际上明朝八次下西洋,带动了明朝与国际各国的商贸沟通,可增加国库收入,反倒是越下西洋越有钱。

那么,明朝为什么会间断下西洋之举呢?

朱元璋树立明朝时,明朝北边蒙古人常常侵略边境,朱元璋曾多次亲率大军征讨,这就导致朱元璋不能及时处理朝政。后来朱元璋忧虑丞相权利太大,废掉丞相之职,改设文渊阁、东阁等诸阁,内设大学士,以处理朝政,这便是内阁的雏形。到建文帝期间,建文帝重用文臣,内阁也基本上建立。

明朝内阁的开端责任便是充任皇帝的参谋,但是内阁的权利越来越大,逐步成为明朝行政中枢,内阁辅臣的权利也越来越大,并开端协助皇帝处理朝政。到了明朝中期,即使皇帝不处理朝政,只需内阁工作正常,整个大明的各项业务依然正常展开。所以,内阁的生长会导致文臣的权利增大,还会与皇权争权夺利,导致皇权被削弱。

明朝下西洋不仅对大明有利,还会大大进步皇帝的名誉,使得文臣在与皇权之间的奋斗中处于下风,这是朝堂之上的文臣所不愿意看到的。朱棣是个十分强势的皇帝,他在朝廷中的声威登峰造极,所以在永乐朝,朱棣支撑郑和下西洋,朝中大臣无人敢对立。

朱棣北征之时,向因由朱高炽监国,朱高炽长时间与文臣打交道,他的思想跟文臣类似,对下西洋这种进步个人声威的工作并不感兴趣。朱高炽继位之后,遵从文臣们的定见,间断了下西洋。

朱瞻基自小得到朱棣的培育,其性情和朱棣类似,期望建功立业于域外,对朝中文臣的观点不敢苟同。所以,朱瞻基也支撑郑和下西洋,在郑和逝世今后,朱瞻基又让王景弘持续下西洋。

但是,明朝的内阁制在明仁宗和明宣宗年代得到了长足的开展,内阁权利加大,开端真实意义上与皇权争权。朱瞻基年仅37岁就驾崩,继位的朱祁镇年仅8岁,不能亲政,只能由以三杨为主为文臣进行辅政,使得明朝的大权第一次旁落到文臣手中。文臣开端对皇权进行镇压,妄图左右朱祁镇的思想和主意,并间断了下西洋之举。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