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潮歌:以艺术找寻更好生活

2020-10-27 13:58:32 作者: 王潮歌:以艺

在如梦如幻的大丰花海剧场群中,徜徉于他人的故事,邂逅平行世界的自我,分不清物象和本我的迷离牵绕。随时坐下听当地素人演员带着口音讲故事,发现自己的曾经。这正是王潮歌想要的——她希望观众走进剧中、不只为戏鼓掌:“因为我想让你沉浸在这个情绪里,你在内心里的感叹比鼓掌重要得多。等观众出去,你再去看他的表情,就特别不一样了。”

一个个花色不同的坐垫,被床单被褥带围割起来的空间,传送着浓厚的生活气息。男女观众不同动线进入的观众席,对折了镜像般的空间。以床来表达性和爱的纠缠困惑,热烈隽永,诗意骀荡;初恋的呐喊如同剑光火石;永别恋人的肝肠寸断,电影大片般的乱云飞渡。这一切让观者深藏心底冰冻三尺的热泪,被猛力翻卷起来,黑暗中哭得像个孩子。《养老院》人物造型夸张,明快喜感,两个反击舆论压力的老人意外成为了荒芜背景上的爱情图画,而眼见别人恩爱温馨的老人们则倍感孤独。王潮歌在结尾并没有去粉饰大团圆,而是遵循生活的真实,表达对命运馈赠的珍视。2.有一支好笔的天才童年

王潮歌的才思敏捷随处可见。深夜采访结束,下一个会议在等她。几个小时后天亮了,当她走上台发表荣誉市民感言,不禁为她微微担心。“……我的思绪是纷乱的。我抬头看到了灯架,上面居然有个鸟窝,连他们都把家安在了这里……就像我从此是盐城人了,感谢盐城的父老乡亲对我们的信任和厚爱,让我在这里也获得了家的感觉。祝愿你们每个人的生命如同这个鸟窝一样,健康的生活,愉快的繁衍。在百年千年之后这里依然有花的盛开……”台下掌声雷动。一个个悬念迎刃而解,就是王潮歌的日常,就如同王潮歌从小到大的考试成绩出人意料。

王潮歌童年对父母的印象,就是两个秉烛伏案的背影。父亲任职教育报社总编,母亲当了十年总编的《纵横》杂志是全国政协唯一的综合性文史期刊,在上个世纪具有极高的声誉。一到父母单位的发稿期,家全然没人管了,乐得沉浸在文学世界里的王潮歌读完的小说论堆儿撮。从小到大严重偏科,成绩不是一般差,父母直跟王潮歌商量:下学期咱能减掉一门不及格吗?半学期了课本跟新的一样,王潮歌被老师叫起来站着,窗外的景色跟小说场景很融合,于是继续替主人公补充内心独白。走神这事没让妈妈压住火,王潮歌的代价是心仪很久的白连衣裙被剪了。守护着内心的诗歌,暗恋着高年级的小哥哥,王潮歌一点也不着急沮丧。家长会上老师不知道上半段批评和下半段表扬怎么分配好。

父母有底气的是王潮歌有一支好笔——字都认不全的时候,她写出的诗歌想象瑰丽,文采粲然。作文课上她的名字总是花团锦簇——老师拿着一摞作文进来,毫无悬念最上面的范文一定是王潮歌的。老师越念越激动,数不清的惊叹号要冲出教室。王潮歌上的是重点中学,作文比赛从全校到全市,第一名除了她没有悬念。14岁她的诗歌接连发表在《人民文学》上,尽管寄出的稿件中不会写的字用了别字替代。少年出版社出获奖文集,打开第一篇文章还是王潮歌的。过目不忘的天资让王潮歌在高考前用两三个月把一路不及格的数学分数飙升到80多分。

她顺利地考上了中国传媒大学导演系——那个时候,还叫北京广播学院。大学三年级,王潮歌已经导演了自己编剧的上下级电视剧《暑假里的故事》,电视剧的主角是巩俐。3.“闭门造车式”创作

花田绿荫,熏风拂面,在由5大表演空间组成的“如月”剧场,9个空间组成的“如心”剧场,“圣劳伦斯”教堂里的“如歌”剧场,几十台小戏或淡婉轻盈,前卫实验,或浓烈深情,诙谐机智,变化之迥异跳脱,样式风格大幅跨越。

王潮歌的创作是“闭门造车式”——除了为写爱情剧上上微博,不用电脑,不借鉴任何经典,鄙视能给自己带来捷径的所谓“学习”。艺术家基本的职业道德就是不抄袭,创作必须是原发的。书和电影纯粹为休闲娱乐,没有开拓思路的功利目的。模仿别人的怎么都会有痕迹,会让她不舒服,认为那是侮辱投资人。对当代欧洲剧场的大师作品几乎不看。既没时间,也不需要吸取。一切因为学习而导致的结果,都不是一个天才的必由之路。人类五百年出一个巨细无遗的达·芬奇,他的贡献缺乏正式教育,与生俱来,自有万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