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22万公里采访车程 一个公安辅警的新闻记者梦

2020-11-09 14:41:29 作者: 六年22万公

“一个公安机关的辅警,利用业余时间,几乎没有一天不看到他的新闻作品!”记者节前夕,在江苏省射阳县的一次新闻宣传活动上,一位资深难得服人的“老新闻”竟然赞叹不已夸起这名“土记者”。

说来令人难以置信,陈冬平,江苏省射阳县公安局治安警察大队的一名普通辅警。近10年来,他见缝插针,闻讯而动,抓住一切可利用的时间深入现场采访、撰稿、制作、发稿,荣获人民网、人民视频“2018年度十佳拍客”等殊荣。

全天24小时手机在线

年已半百的陈冬平,热爱上新闻那还是1985年的事情。当时,还在乡下老家读初中的他,目睹到一个同学捡到钱款交给老师处置的场景。感动中的陈冬平,突发奇想学着广播稿中的口气,把这名同学拾金不昧的事迹写出,寄给县广播电台。几天后,这篇表扬稿还真就在广播中播出。从此,新闻写作就在他心中扎下了根。

几年后,户口随着教师父母“农转非”的陈冬平,离开农村被安置在原县属纺机股份有限公司保卫科。也正是这一岗位,让陈冬平与公安机关结下不解之缘,并在企业破产改制后成了一名辅警。2003年初,县公安局和县电视台合作开办一档《射阳警方》节目,因其爱好新闻写作和不时有稿见诸报端,而被确定为警方协助电视台拍摄素材及撰稿人。

“他那手机是24小时在线,不论是深更半夜,还是风雨交加,只要接到有新闻拍摄的电话,就会不顾一切赶去现场。”妻子王素霞既自豪又心疼地告诉记者。

2010年寒冬的一天深夜,在单位加班疲惫不堪的陈冬平,到家钻进被窝便打起呼噜。突然,一阵急促的手机铃声响起,王素霞为不让铃声吵醒丈夫,轻手轻脚下床准备帮他关掉手机。不料,呼噜声中的陈冬平猛地坐起,抢过手机一边接听一边穿衣,还没等王素霞劝说,他已拎起摄像机冲向门外。第二天一早,她才知道,昨夜沈海高速上发生了一起外来货车侧翻、散落货物完璧归赵的新闻。同日,这条由陈冬平拍摄的新闻还上了央视。

六年22万公里采访车程

2009年,作为一名下岗职工、公安辅警,为能在第一时间赶到新闻发生现场,手上没有多少积蓄的陈冬平咬牙购买了一辆摩托车。有了机动车固然方便快捷了许多,可摩托车毕竟没遮无挡,冬寒夏热,风吹雨淋,长期以往无疑对人身体伤害较大。2014年7月,在家人及朋友督促支持下,讲究实用、不计配置的他,凑出8万多元购置了一辆地产轿车,终于成为拥有“专车”的新闻人。有了“专车”的陈冬平如鱼得水,盐城市范围内哪里出现有价值的新闻事件,他就会设法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及时拍摄抢抓素材,认真采访弄清事情前因后果。

2013年8月8日下晚,刚准备下班的陈冬平,突然看到手机上跳出“有人在明湖溺水”的信息。当即驱车从城西赶到城东明湖事发现场。岸上站着众多围观者,湖面上有船只和穿着救生衣的人们在打捞寻找着“溺水者”。当时,人们都以为“溺水者”是因不习水性游泳滑入深水之中的,而随着陈冬平对知情者及被救人的深入采访,方才得知“溺水者”彭九州是为了救人而献出宝贵的生命。采访完毕,陈冬平顾不上晚饭,连夜整理素材、剪辑图像,发出《彭九州舍身救人》的独家新闻,引起省、市、县宣传部门及各级见义勇为组织的关注,从而在射阳县城乡掀起学习救人英雄彭九州的高潮。

“经常连轴转,说不累是假的,可新闻有时效性,若不及时采访成稿发出,过了时候就没价值了。”在谈到他不知疲倦从事视频新闻时,敦厚微胖、头发见白的陈冬平笑言。六年,“专车”里程表上22万多公里数据显示,就是对陈冬平热爱新闻、奉献新闻所付出艰辛的最好诠释。

累计2万余篇作品推出

2014年2月7日晚,天寒地冻,伴随着嗖嗖的西北风,外面雪花飞舞。在省道226线射阳县陈洋办事处境内地龙河高桥上,有多辆过路车滑碰在一起。出车经过此地的射阳县中医院120急救医生马以清,为提醒避免更多车辆发生事故,在桥头立起反光三角架后,身穿白大褂的他迎风站在桥头东侧岔道口,指挥过往车辆绕道通行达3个多小时。这一义举被外出采访的陈冬平发现,当即进行采访,并以一位驾驶员“手势哥”之语为题,连夜发出此稿。2月11日,受省公安厅交巡警总队领导委托,盐城市交巡警支队主要负责人专程到马以清所在单位,转达省总队领导的慰问和谢意。4月30日,马以清被表彰为“最美射阳人”。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