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承家故居位于湖内村宫埔角落
“蝴蝶墓”庙与墓相嵌相融成一体
尽心尽力保障海域靖晏
康熙与潘承家的联系并未就此中断,相反君臣二人关系融洽,渐若知音。在瓜州救驾之后,潘承家升授京口右营守备。他勤于操练水军,同时“防捕盐枭”,表现卓异。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春,康熙再度起驾南巡。这次直接要求承家一路相伴护驾。结果承家整整数月陪伴在康熙左右,后获赐御书,并获赐金子、食物与人参,“不一而足”。不久,承家便被“委公署左军游击篆”。
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康熙再度南下,潘承家依旧驾舟护送圣驾。康熙一见他喜不自胜,说道:“尔来了么?”据墓志铭载,这次康熙对承家“宴赉金帛药饵宝物有差”,而且还让“皇太子赐御笔唐诗,大亲王赐视匾额”,赐奖优加。没多久,承家即有水师右将军游击之擢,仍授以左都督职衔,准带一品服,诰赠三代及本身(意为四世),诰封其妻荣禄大夫、一品夫人。又是加赏,又是升职,又是诰封,承家享受的待遇简直令人羡慕。
对于康熙帝的厚遇,潘承家感恩戴德,也更加努力工作,“殚职弥勤”。有一年,遇闽、粤两省闹饥荒,承家与苏松水师总兵穆廷栻奉命监运“御赈米”,从福建乘船由海上辗转到达广东,沿途赈济万民。事情办得非常顺利。回京复命时,康熙帝一见承家,开心地说:“尔又来了么?”于是在紫禁城中和殿设宴招待潘、穆二人。时逢元旦,这是清朝国家三大节之一,潘承家也受邀参加了“元旦大朝”这一隆重的仪典。
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冬,康熙在京城召见全国副将、参将、游击、守备共计40余员将领,逐一论功。潘承家“以游戎属第七”,原本位列接见者的第七人,但是康熙在御座上远远看到他,“疾呼其名”,让他直接“插队”上前觐见。康熙帝对承家“注问慰劳良久”,但两人好像有聊不完的话。康熙干脆留承家在宫内住了近一整年,早晚“陪聊”,就跟自己的贴身侍卫无二,而且一切赏赐,比起以往来说更是大幅增长,“尤百有加”。
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出于特旨”,潘承家得到破格提拔,由游击将军直接升任福建台湾安平水师副将,接替将军张国管辖台湾水军。清朝统一台湾后,加强对台湾的管理,改明朝“游兵”的定期巡查为“班兵”的长期戍守。“班兵制”自康熙二十二年(1683)开始,至同治八年(1869)经左宗棠奏疏废止,实行了将近两百年。“班兵制”指不在台湾本地招募兵丁,而是从福建、广东两省军队中抽调一定数量的兵丁,重新组编,分配到台湾各地驻防,其驻台军队归福建水师提督节制。铜山百姓也承担戍守台澎任务,政府规定铜山百姓世袭军籍,每户三丁抽一,组成铜山营,分戍澎湖,三年轮替一班。铜山班兵殉难后,其大部分尸骸运回铜山,安葬于演武亭万福公,即现在的“戍台班兵墓”。潘承家为福建水师副将的同时,也是台湾水军的最高指挥官,等于整个台湾岛的海防要务系于其一身。潘承家墓志铭载曰:“公之任台湾水军也,海外孤屿,控驭维艰。时则以防海为事,舟师哨巡躬自督率,波之不惊,师武臣力也。”潘承家在台湾加强海防建设,哪怕舟师哨巡这种寻常事都要亲力亲为,如此一来,使得台湾海域靖晏万民颂。
潘承家的故居位于现今乐峰镇湖内村宫埔角落。该建筑为闽南式古厝建筑,近年亦历重修。只见故居大门门额上有“潘承家故居”金字匾额,步入正殿便见殿柱上有楹联:“御笔龙袍恩浩荡,总兵都督绩辉煌。”正殿神龛内有潘氏先祖的神位,神龛之上则高悬康熙帝诰赠潘承家的“四代一品”匾额。据介绍,该故居为潘承家年少时居住之所,如今亦为潘氏族裔瞻仰祖迹之地。
在潘氏族谱中,笔者发现在潘承家的个人传记之后附有一段评述,其大意为潘承家从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智救皇帝,至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荣升总兵,仅用了不足15年的时间,升迁速度之快令人咋舌。面对康熙这样精明的帝王,这岂止是幸运可以做到的?承家虽际遇非常,实则是因其“才识出众”,才能有这样的成就。谱牒更是指出:“据其始则如彼,究其末则如此,非所谓不激胡奋乎?后世之人可发奋矣!”意即承家是孤儿出身,无依无靠,更没有后台、背景可言,尚且能奋发图强而成就一世荣耀,后辈之人还有什么理由不发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