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5国际志愿者日”三名外国留学生的温暖志愿

2020-12-05 10:03:13 作者: “12·5国

生活报记者 李丹

在美丽的冰城哈尔滨,有三位这样的异国留学生,除了完成学业,还竭尽所能地发挥力量,在业余时间致力于志愿服务。无论是帮助小学生了解跨文化交际,领略异国风情,还是在疫情期间当期外卖员,法立斯、阿哈默德和迪娜都承担起了正能量角色。4日,在国际志愿者日到来前,记者走近他们,听他们娓娓讲述三个温暖故事。

A

“咚咚”的小鼓 这里是美丽的印度尼西亚

“同学们看我,我坐在什么上面?是一个座位、一个箱子?不,这其实是一面鼓……”在课外的志愿课堂上,法立斯化身跨文化交际老师,为同学们带来1小时的别样异国风情,“孩子们很热情,想了解很多,比如我们国家吃什么,有什么节日,希望有机会能到我的国家做客。”像这样的活动中,法立斯是个活跃分子。

来自印度尼西亚的法立斯今年26岁,作为东北林业大学国际学生联合会副主席,平日里经常组织同学们参与志愿活动。从3年前来到哈尔滨学习、生活,攻克汉语关、做专业研究,到接受众多好心人的帮助,感受中国的风土人情,这个笑起来很温暖的小伙子,开始了人生的另一面。

法立斯是一个热心肠,热心到把自己的妻子娜迪亚一起拽进了志愿者队伍。今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学校开始封闭管理,为了保障在校外国留学生的日常生活需要,国际交流学院特意在宿舍区临时开设了微型超市。学院征集微型超市志愿者,作为国际学生联合会的学生干部,这对90后夫妻投入了“抗疫”前线,率先加入志愿服务队伍。法立斯除了负责统筹管理国际学生公寓两个微型超市的运营外,周一至周六还和娜迪亚在自己所住的新公寓楼微型超市做4个小时的“收银员”“理货员”工作。“这两个孩子真不容易,3个月来,几乎天天看到他们,同学来买东西,他们总是热情周到,没有同学时他们就在清点商品、对账,总是在那儿忙碌着。”国际学生新公寓1号楼宿管阿姨王彦华感叹道。全心全意服务,毫无怨言付出,他们的举动深深感动了周围的同学,志愿者服务队伍由原来的4名,增加到了现在的12名,这些志愿者维护着微型超市的有效运转,也守护着100余名留校学生的食品日用安全。

2月16日,由国际学生联合会主席茹仙和副主席法立斯发起,国际学生联合会组织的“口罩捐赠”募捐活动在东林国际学生中快速开展。因为大多数学生都已经返回了自己的国家,募捐采取线上形式进行,同学们通过支付宝或者微信,自愿将捐款转到固定账户,法立斯又主动提出由自己来承担账目汇总与公布款项明细工作。“收到捐款的总额已经大大超过了之前的预期!”法立斯在给老师的微信里感叹到。在募捐的五天里,上百名国际学生共计捐款10161元。

B

“你要的是火龙果,我买的是萝卜”

“这个要一个萝卜、一颗白菜,那个是一斤芹菜,还有两个土豆……”被同学们叫成“老大哥”的阿哈默德来自苏丹,43岁的他在疫情期间是同学们的“快递员”,每周两次,每次工作两小时,35名同学就是他的“客户”,他为“客户”们买菜、买生活用品。一开始,分发菜品的工作琐碎而繁杂,甚至出了不少乐子,“有同学要的什么东西,但是他不知道名字,所以就说一个果实,里面肉是红色的,嘿,我想应该是萝卜,我就给买了一个送回来,实际上,同学要的是火龙果,这事情闹得我们哭笑不得。”

阿哈默德说话很幽默,中文有时平卷舌分不清楚,自己先害羞得笑起来。对待工作,他评价自己是一个认真的人,拿着手机,每天登记同学们的所需用品,订购到货,又和同为志愿者的几名同学一起分发,花花绿绿的包装袋铺满一楼大厅。比照订货单,阿哈默德再一一分发,隔着宿舍门,阿哈默德可能不知道对方的样子,却经过四个月服务建立起来不一样的友情,“我觉得这份工作很有意义,大家喜欢叫我‘大哥’,我理解这个词的意思就是,我自己应该承担起一份不一样的责任,树立一个好的榜样。”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