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焕生机的故宫藏巨幅山水图贴落是如何修复的

2021-03-31 19:55:01 作者: 重焕生机的故

经过拼对与回帖、清洗展平、加固绢丝、翻身揭背、揭画心、补缀画心绢丝缺失处、选配背衬、再次翻身、绷平与全色等诸多步骤,书画修复组最终圆满完成修复任务。杨泽华一再强调这次的修复工作全面地展现了团队实力,是集体成果。

明朝周嘉胄《装潢志》云 “前代书画,传历至今,未有不残脱者。苟欲改装,如病笃延医。医善,则随手而起;医不善,则随剂而毙。所谓不药当中医,不遇良工,宁存故物。”“良工”与“故物”之间,总是惺惺相惜,《蒋懋德画山水图贴落》也注定遇上了它命中的良工。

科技助力 如虎添翼

如今的文物修复不再是凭借肉眼和巧手的单打独斗了,早已走上采用传统工艺和先进科技相结合之路。本被应用于医疗、化工等领域的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如今正不断被用来对文物进行“体检”和修复。

故宫文物医院

据故宫博物院文保科技部副主任雷勇介绍,透光摄影、多光谱成像、X射线荧光面扫描成像等三种(非侵入)面分布信息提取方法都在《蒋懋德画山水图贴落》的修复中进行了应用。

透光摄影,是利用光线,从纸质、纺织品等能被可见光穿透的文物的背面进行布光,并在文物正面进行拍摄,从而采集到文物内部更深层的状态和病害信息。多光谱成像则是一种获取目标光谱特征和图像信息的无损分析技术。使用多光谱成像技术观察《蒋懋德画山水图贴落》,可判断不同颜色树叶的主要颜料成分,比如浅色的树叶主要用靛蓝描绘,深色的树叶主要用的墨色。X射线荧光面扫描成像技术通过逐点扫描的方式对待分析区域进行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进而可以获取该区域内的元素分布成像。其结果能清晰直观地显示各个目标元素分布图像,能更好地分析各类颜色所使用的材料及技法等信息。

数字化展示 让成果大众“画”

樊锦诗先生曾说过:“只有把敦煌石窟所有文物的信息数字化,才能切实地让敦煌石窟信息永久保存,才能真正地让后代永续利用。”敦煌石窟如此,故宫亦如此。数字化不仅为文物延长了生命,也拓宽了其生命的宽度。数字化不仅让文物得到了有效保护,也增强了其文化传播效果。

近年来,故宫博物院一直通过数字采集、云端服务和智慧科技等前沿技术,在文物保护与文化研究领域深度建设“数字故宫”“为了配合《蒋懋德画山水图贴落》的修复,我们运用数字技术对符望阁区域进行数字化复原,体现了数字故宫与学术故宫的有机结合。”故宫资料信息部主任苏怡介绍道。在信息空间中,人们可以更快捷、高效地交流信息和获取知识。利用现代科技为文物建立数字档案,让文物在二进制的世界中获得永生。

在《蒋懋德画山水图贴落》修复成果的数字化演示中,我们通过网页,点击自由观察、红外成像对比、Cu元素等按钮在线观看《蒋懋德画山水图贴落》“体检”和“康复”的全过程。将文物修复的信息数字化后面向公众,以方便古书画爱好者进行研究、感受文物的文化内涵和修复者背后所付出的辛苦,换一种方式让文物更好的被人们认知。

随着修复工作的圆满结束,《蒋懋德画山水图贴落》的故事也画上句号了吗?非也!可以说修复工作的结束,预示着对它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开始。诚如杨泽华所言,要兼及修复与研究保护的一体性。

故宫博物院纪委书记罗先良表示,这次修复工作,是“文化+科技”的文保理念的具体体现,也是现代文物保护和展示工作的一次经典范例。

据悉,在即将到来的2021年“5·18”国际博物馆日“,《蒋懋德画山水图贴落》即将“出宫”与大家见面,亮相于“万年永宝——中国馆藏文物保护成果展”。

(本文转刊自文博中国,原标题为《科技+“良工” 让故宫4米巨幅山水图贴落焕生机》)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