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它!为什么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开鲜花!”时隔71年后,这首歌曲依然那么嘹亮!71年前,这群年轻人,前往了最危险的地方,他们用生命换回和平。照片上的他们,还都是青春的模样,个个都精神抖擞、气宇轩昂,是当之无愧的男神!祖国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而这14位石家庄籍抗美援朝英雄的事迹和照片也将在石家庄革命军事馆珍藏并适时展出,他们的青春将永恒,他们的精神则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在未来的日子里砥砺前行。
让我们永远记住他们的名字:第12军31师92团副政委柳德山、第65军后勤部卫生科科长张四(思)维、第38军112师政治部组织科科长袁敬文、后方勤务司令部第3分部军械处副处长张子信、第63军188师563团参谋长张礼瑞、第50军司令部管理科科长刘润西、第68军202师606团副团长李锦堂、第66军196师司令部通信科科长孙斌武、第12军34师司令部工兵室主任石国瑞、空军航空兵第15师45团团长樊玉祥、第67军200师后勤处政委陈建国、第65军后勤部军械科科长陈达、第12军35师105团副参谋长武肇凤(武兆峰)、第42军125师373团1营1连1排排长安炳勋。
“我父亲牺牲的时候才28岁,我听父亲的战友们讲过他的故事,知道父亲先后参加了反‘扫荡’、百团大战和解放石家庄、平津战役、太原战役等,他作战勇敢,机智灵活,通过组织的培养和考验,迅速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指挥员。在朝鲜战场上更是英勇无畏,有很多传奇故事,曾经组织战士用轻武器打下敌人的飞机。但是遗憾的是我都没有一张他生前的照片。”张永平激动地说,“晚报报道了父亲的事迹,还找到了父亲的照片,我特别感动!我特意将照片从网络上下载下来珍藏起来!也会将这份报纸好好珍藏起来!太谢谢你们了!”
张四(思)维亲人:
想起哥哥 90岁的张思文哭了
看到本报的报道,面对记者,谈起哥哥张四(思)维,90岁的张思文老人禁不住哽咽起来:“哥哥一直是我的榜样!”他和哥哥一样都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作为军医的哥哥1950年入朝作战,而他作为炮兵,1951年也紧跟着哥哥的步伐参加了抗美援朝的战斗。“哥哥是军医,医术高明,拯救了很多伤员。可惜,我从朝鲜战场上回来了,哥哥却……”
“在那个年代,在朝鲜战场上,大家都特别拼!敌我力量悬殊,困难重重,但是我们知道我们没有退路,只有前进!好多人受伤了,都不下火线,依然在前线奋战!就像我哥哥一样,在他牺牲的那场战斗中,他带领救护小分队护送伤员时,右腿被敌人炮弹击中,血流不止。大家劝他回后方医院治疗,他却说:‘我这点伤算不了什么,抢救伤员要紧。’简单包扎后,他继续指挥大家抢运伤员。途中,他们遭敌炮袭哥哥不幸中弹牺牲,都炸飞了,什么都没留下!”张思文老人说。
这么多年,张思文老人一直记得部队通知他哥哥牺牲的情景,“那是军邮带来的一封信,说哥哥是在临津江牺牲的,被敌人的炮火袭击,不幸中弹……”说着老人又流下了眼泪。但在当时,他却来不及悲痛,又投入到了紧张的战斗中。
那是他们最好的青春,也是最美的青春。“这么多年过去了,晚报报道哥哥的事迹,谢谢大家还记得他!”张思文老人拿着报纸一个字一个字地看着,仿佛要把每个字都印记在脑海里。
他们是当之无愧的男神
青春,是一个人最好的年华,14位石家庄籍的抗美援朝英雄的青春,是在朝鲜战场上抛头颅、洒热血;在敌我兵力极其悬殊的情况下,他们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用青春和生命在朝鲜战场上书写下壮烈的诗篇。
14个人的青春都定格在30岁左右,最年轻的只有28岁。带着“黄金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气魄,他们奔赴战场。像武肇凤(武兆峰)牺牲时只有28岁,一生未婚。“当年,家人都劝他结婚,但是他说此次赴朝作战,十分凶险,不能耽误了人家姑娘,等从战场上回来再结婚。”如武肇凤(武兆峰)的侄子所说,而他这一去,却再也没有回来,但却给我们留下了惊天动地的传奇。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石国瑞爱钻研,是一位排雷英雄,在他的刻苦努力下,“敌人的定时炸弹变成了死弹”。牺牲的时候,他39岁,同武肇凤(武兆峰)一样,武艺高强的他害怕耽误姑娘,执意不结婚,把自己的青春和生命都奉献给了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