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武夷山张山头红军墓群:1343名无名烈士在此长眠

2021-04-02 08:02:23 作者: 福建武夷山张

潘迪渊:这1343位英烈都是我的爷爷

江西余干人潘迪渊,是张山头无名烈士墓群中目前唯一一个找到亲人的红军烈士后代。他的爷爷潘骥,或长眠于此,亦无迹可寻。

2019年清明时节,潘迪渊来到张山头,将一抔曾浸染爷爷鲜血的黄土,带回了江西老家。

武警官兵和红军后人潘迪渊一起,祭奠埋葬在张山头的红军烈士。李涛 摄

1983年编印的《福建省崇安县革命烈士名录》,记录有名有姓的烈士只有15位,潘骥是其中之一。

1926年,潘骥最后一次回家,此后几十年间再杳无音讯。直到1998年,潘迪渊与父亲潘嘉馥自方志敏《可爱的中国》中读到:”团长潘骥同志,在攻土屋时,被敌弹打破了嘴巴,抬回来待了三天就牺牲了。”

潘骥,成为这1343名无名烈士中,唯一被亲人找到的。然而,方志敏所说的潘骥牺牲之地“梭坨杨”,与武夷山方言有异,父子踏遍江西境内的乐平、玉山县,福建的建阳和武夷山等地,寻亲20多年未果。

清明前夕,福建武警官兵前来扫墓。龙涛摄

父亲潘嘉馥油尽灯灭,临终前,嘱托儿子一定要将爷爷带回家。潘迪渊“把一切可能有用的手段都用上”,参加户外运动群,还参加了蓝天救援队。

他的寻亲之路一度引发千万驴友关注。有人提供了线索,“梭坨杨”即是距离张山头村不远的“沙渠洋”村。

在武警南平支队执勤三大队官兵陪同下,潘迪渊来到张山头红军墓群,这里长眠之人没有姓名,没有墓碑,他掬一抔黄土带回家。

红军潘骥的后人潘迪渊经历了几十年寻觅,最终将一抔土当做祖父的遗骨带回江西。龙涛 摄

“茫茫青山,爷爷的墓已无处可寻。”潘迪渊说,“这1343位英烈都是我的爷爷。”

两块墓碑:今日之中国正是“可爱的中国”

2012年5月,闽北红军中医院遗址被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列入全国革命遗址普查名录。2019年,张山头红军墓群被列入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山上一处高80厘米的石碑,上书“红军墓”,右下角标注“三一年立”,石碑已严重风化,要不是村民年年描红,几乎字迹难辨。

“红军墓,三一立”的石碑,成为确定张山头红军无名烈士墓群的重要标志。龙涛 摄

但在村口,一座花岗岩新石碑已经立起,庄严肃穆,告慰着先烈英灵。

“选一块不会风化的石头,选一处最显眼的地方。”赵建平说,要警醒世人,“是什么让当年的年轻人奋不顾身抛头颅洒热血?是什么让当年的苦难村民献出最后一碗米一把盐?”

知道武警官兵即将到来,村民们早早就在村门口等候。龙涛 摄

自2016年起,武警福建总队南平支队执勤三大队官兵守护着这些无名红军墓,在村里修建红军文化长廊和党史纪念馆。官兵们与村民结下深厚连结,帮扶修建盘山公路、为留守儿童助学,为村民巡诊。

30岁的军医林义敏定期巡诊,为村民们写下厚厚的一本医疗档案。担心村民看不懂药盒上的说明书,他为每一位老人特制加大字体的“医嘱单”。

武警南平支队官兵每年定期看望张山头困难群众,图为军医林义敏量血压。中新社记者林春茵 摄

图为军医和卫生员为困难群众送医送药。龙涛 摄

武警福建总队南平支队执勤三大队教导员施毛毛说,将追寻革命先烈的足迹,继承红色传统,保卫今日之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