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子书种类的偏好上,文娱类电子书选择最多,占比为 27.50%,其次是人文社科类 ( 19.10% )、 生 活 类 (12.40%)、资讯类(10.80%)和科技类(10.40%)。
上海市民选择纸质书阅读的最重要的两个原因是“需要深度阅读”和“需要反复阅读”,而选择数字阅读的最重要的两个原因是“阅读内容更方便携带”以及“资源获取更便利”。收藏保存方便、具有权威性以及需要做读书笔记是选择纸质阅读的其他重要原因;费用少或免费、方便信息检索、更新速度快则是选择数字阅读的其他主要原因。
纸质阅读更愿花钱,免费数字阅读仍受追捧
从市民的阅读支出上看, 27.00%的人一年购买纸质书刊的支出在 200-500 元之间,超过 500元一年的占比为 17.90%,只有10.70%的人纸质阅读支出为 50 元以下或没有。
数字阅读的支出方面,33.90%的人只看免费的内容,200 元以上的年数字阅读费用支出只占比为 15.85%。
数字阅读占据优势,手机成为数字阅读首选工具
相较于纸质阅读,数字阅读优势越来越突出。2020 年上海市民的数字阅读率为 99.52%,高于纸质阅读率(96.05%)3.47 个百分点,说明数字阅读已经超越纸质阅读,成为最普及的阅读方式。其中,选择手机阅读的人群占比最高,其次是网络在线阅读和使用Kindle等电子阅读器进行阅读,只有0.48% 的市民从不进行数字阅读。
而市民进行有声阅读的主要渠道为移动有声(手机听书)APP 平台,占比为56.60%,微信公众号语音推送成为市民的第二选 择, 占比为13.30%。有声阅读器或语音读书机的占比为 6.8%。
阅读影响着人们的人生观、世界观
据悉,调查共发放问卷 3100 份,回收问卷 2909 份,问卷回收率为 93.84%。从样本的分布情况来看,研究基本兼顾了上海市各区域的市民,且样本区域分布较为平均。
为了更深入了解市民的阅读行为和“自我”间的关系, 认识阅读究竟在市民生活和成长过程中扮演着何种角色,发挥出了什么样的价值,调查组参考了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相对成熟的量表,将阅读意义划分为“认识自我”、 “认识世界”和“社会责任感”三个维度,探究了市民的阅读行为与阅读意义间的关联。结果发现,阅读时长、阅读花费、阅读评价以及公共文化设施使用频率均和阅读意义的三个维度呈显著正相关。
也就是说,市民的阅读时间越长、阅读花费越多、阅读评价越高以及公共文化设施使用频率越高,越能够帮助他们更好的认识自我,认识世界,同时具有更高的社会责任感。这一发现,进一步说明了阅读对个人发展的具体作用和独特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