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龙湾区永兴街道小塘村,有一位耄耋老人总觉得自己是老党员,有义务让更多的后辈了解那段不平凡的岁月,更有义务弘扬军队的优良传统和革命精神。年近九十岁了,还时时关心村民村事,在永兴街道民间道德奖评选中,获评小塘村最美“河伯”。他,就是老兵王学聪。
王学聪带着记者参观小塘村党史馆。部门供图
面对记者的采访,王学聪有些激动地说:“当年,村里来了工作组,动员村里血气方刚的年轻人参加抗美援朝,我第一个自愿报名……”王学聪,1951年1月份参加抗美援朝。上世纪50年代,当时国内外形势复杂,王学聪当兵时,虽说参加抗美援朝,但部队驻扎在温州东门浦等候听令。“1951年6月份,我们被派遣到永嘉县碧莲山区进行剿匪。当时碧莲山区大约有300个土匪,他们听到我们去剿匪,逃的逃散的散,最后只剩70多个土匪,顽抗到底!”说到这,王学聪顿了顿,“我们根据当地群众提供的线索,白天睡觉,夜晚顺藤摸瓜、按图索骥,历经5个月的时间,消灭了全部土匪。”
随后,王学聪所在的部队被调遣平阳鳌江学习整编。学习整编后,部队参加了解放洞头岛战斗。据介绍,解放洞头,最艰巨的事就是解放棺材岙(现叫胜利岙)。敌人龟缩在一个名叫棺材岙的山上,这原是孤岛,三面环海,是无法攀登的悬崖峭壁,一面是几十米长连接洞头本岛的狭长通道,海沟把它与洞头本岛隔开。潮水上涨时,无路可通;海水退潮后,才能涉滩而过,因而地势十分险要,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易守难攻之地。进攻时,若人少,火力不够;若人多,队形又摆不开;几门迫击炮,火力有限,坡陡影响弹着点的准确性,火力难以发挥。敌人在山上修筑了许多大大小小的明碉暗堡,对敌人的进攻必须在退潮时才能进行。
王学聪说,敌人利用各种武器和天然屏障封锁了进攻的唯一通道,战斗从凌晨一直打到深夜,很多战士伤亡,我军损失不小,进攻受到阻截,未能通过棺材岙口。“看到英勇牺牲的战友遗体转移下来,想着昨天还是生龙活虎战友,现在却躺在冰冷的大地上,战士们无不悲痛欲绝,发誓要为战友报仇雪恨。”谈起往事,王学聪不禁打了个寒颤,“敌人和我们的距离仅100多米,当时我们都是把脑袋拴在裤腰带上!”
王学聪获得的各类证件和勋章。部门供图
想起入伍时“轻伤不下火线”的誓言,看见不断倒下的战友,王学聪和战友们便咬牙投入战斗中。“后来,我们的战友带着手榴弹,从碉堡的背面,抄一条非常陡峭的‘山路’攀爬上去,用手榴弹炸毁了碉堡。难呀,我们一边用机关枪、火网掩护,另一边贴着‘山路’匍匐挪移,好不容易才炸毁碉堡。作战从凌晨3点开始,一直到第二天9点多才结束。那次战斗,我们至少牺牲了400名战友,整个岙里躺满了尸体,血流江河。”说到这,王学聪不禁红了眼眶。
1954年9月份,国民党残余部队驻扎在南麂岛,南麂岛与北麂岛距离不远,大约1000米。“我们准备登上北麂岛,攻打南麂岛。天有不测风云。我们刚一登上北麂岛,却不知从哪里冒出两架敌机,向我们俯冲过来,机枪扫射!说时迟那时快。我们是工兵连,怎么办?”王学聪心有余悸地说,当时幸亏北麂岛有一支炮兵连,他们闻风赶来,用高架炮猛烈反击,打退了他们。
“一天,南麂岛敌人向驻扎在北麂岛的部队炮轰。我们也向他们发起炮轰,直到冲上南麂岛。我们发现敌人把沙滩上的大粮仓烧毁了,岛上不必说一个国民党的兵,连一个老百姓都没有,大概逃往台湾去了……”王学聪很有成就感地说,“我们是工兵连,为了战友的安全,我们对全岛进行探地雷,还真探出了两个地雷呢!”
王学聪在部队里积极工作,实绩突出,多次受到嘉奖,还立过三等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