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岩松:中国的教育最值得吐槽的是家长

2021-04-17 18:37:39 作者: 白岩松:中国

对于孩子的兴趣,我从不刻意培养,甚至,可以说近乎“纵容”。曾有一次,在第二天有课的情况下,我同意孩子在头一天半夜看球,结果是孩子次日放学回家骄傲地告诉我:“我们班没有任何人敢这样。”

我并不认为“看球是瞎看,没啥用”,这对孩子的成长很重要。请问在人生中,哪有这么好的机会,让孩子感受到不放弃,结果可能会发生改变的例子。课堂上给不了。

择校不如择师,选择离家近的学校

现在有很多人为了让孩子上一个好小学,每天早晨需要花很长时间把孩子送到学校。我的孩子上小学是在离小区只有30米的学校,也不是什么名校。我当时选择小学的理念有两点:

第一,择校不如择师,“择师”才是最重要的。

一个孩子能否健康成长、不厌倦学习,是否养成好的习惯,是否自信,真正的关键,是你最初遇到了怎样的一个老师。

一路上,你所遇到的老师,从某种角度说,决定了你的一生。也许是我幸运,上学时成绩虽然起伏巨大,好时名列前茅,差时名落孙山,一路上也挨过老师很多批评,但只要有成绩,总得到鼓励。自信,从来未被真正摧毁,反而在老师一路细心的照看下,有勇气向前。

第二是学校一定要离家近些。

这样孩子才能多睡一会儿,不会因为过早起床而讨厌上学。

精神上富养一点,物质上“饿”一点

在孩子童年的时候,我们在精神上要富养孩子,但在物质上可以清苦一点——经常让孩子“饿”一点儿,让他们在想要得到某些物质东西的时候,需要一些等待,需要踮起脚才可以得到,这样的得到才是最快乐的。

人生中最好吃的饭是饿的时候吃的,最能获得快乐的东西是盼了很久后得到的。

关于“拼爹”,唯一能信的是变得更优秀

我们是中国第一批新闻节目主持人,就像长期的沙漠中出现了仙人掌一样,被人当作“绿色植物”。随着时代逐渐正常,一代又一代人在“排队”,70后的前面有60后,当90后杀入职场,80后已经任劳任怨工作很长时间了。

这种情况下,不管你多努力想加塞都很难,能弯道超车的只有少数人。大家都努力,不管你是70后、80后、还是90后,就像每天早上挤地铁,你都只有一块狭小空间。

有时候别人会说当今社会要“拼爹”如何,生活中当然存在这个现象,但是信这些没有用,唯一能信的就是让自己更优秀,用你的智慧和创造力去弯道超车。

体育,教会孩子有尊严地输

2012年我参与报道伦敦奥运会,伦敦奥运会的口号叫激励一代人。在奥运会即将结束的时候,有记者问伦敦奥组委的人,说你们理解的体育是怎样激励一代人的?它激励了一代人什么?

伦敦奥组委负责人说,首先体育教会孩子们如何在规则的约束下去赢。接下来他说了第二句话,对我影响巨大,而且印象深刻。

他说首先体育教会孩子们、年轻人如何在规则的约束下去赢,接下来教会孩子们如何体面并且有尊严地输。

那么,我们什么时候教过孩子体面并且有尊严地输呢?如果我们不能教会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体面有尊严地输,并且把体面有尊严地输上升到一种叫“第二种成功”的概念的话,根本的变化就很难发生。

不要用标准答案限制孩子

童年时的一个游戏,曾经深深影响了我。

记得有一个学期,作为数学老师的舅舅一直在和我玩一个游戏,他每天给我一个几何图形,他画完第一条辅助线后,便让我画第二条。

一般情况下,一道题只要画出一条辅助线,就算解答完了,可以得满分了,但实际上有好几条辅助线都可以解开这道题。

直到很多年后,当我被人夸赞有很多不一样的想法时,我才意识到是舅舅的游戏改变了我的思维,那就是不要给孩子一个标准答案。

我们的教育总是告诉孩子一个标准答案就算结束了,这使得孩子的好奇心都被扼杀了,那么,他们长大以后如何成为创新人才?数学需要有标准答案,但是我们的诗歌、作文、电影、音乐、美术等为什么也必须使用一种框定的答案呢?

有一次活动彩排的时候,我采访一位“孝心少年”,问他:“你家里经济条件不好,但是你们姐弟两个为什么都要学跳国标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