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体看来,无论从学术会议的举办者、还是从参会者来看,学术会议的学术交流功能似乎仅占三分之一。学术研讨会以学术研讨为名,却“偷梁换柱”,做了许多学术研讨之外的事情。
在目前的学术研讨会中,发言日程通常都排的满满的,报告一个接一个,报告之后一般都没有留出讨论和对话的时间。所以研讨会干脆变成了宣读、展示、表演、听讲、围观会。不少学者、特别是重量级的学者往往都是卡着时间点到达会场,匆匆发言20分钟,然后就离开会场,既不听他人的报告,也不回答别人的问题。这些现象也清楚地表明,学术研讨会不是用来研讨的,而是用来宣读、展示和表演的。
所谓“表演”,就是performance,意味着绩效、活动和演示。随着学术研讨会学术研讨功能的减退,学术研讨会的“表演”功能在不断增强。所以衡量一次学术会议的标准,也渐渐采用了衡量一场表演的标准。
学术研讨会之后,很少有人关心学术研讨的具体情况,比如取得了哪些共识,厘清了多少问题,有哪些争而未决的问题,而是更关心一些可以显示的效果,要看有哪些重量级的人物出席了会议,甚至还要看有什么级别的领导在会上致辞,要看会议场地是否够档次,要看台上显示屏是否够大,要看有多少家媒体的记者到了会场,要看会议的“收视率”如何,要看会议报道在微信圈里转发的数量等。
总之,学术研讨会与学术研讨渐行渐远,已经成为一种学术演出活动。
延伸阅读
百岁高龄的高等教育学泰斗,仍在参加越洋视频会议
这场新中国历史上的首次会议,和300万名研究生有关
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上,清华、北大、华科、西电、江苏代表都谈了什么?
文章不错,点个“在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