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儒敏:信息时代,这样读书一定能大有收获!

2021-04-20 10:43:45 作者: 温儒敏:信息

“读书养性”和读书的实际目的不矛盾。读书为考试、为谋生谋职,都是必要的、合理的,实际的,但也要树立更高的“养性”的目标,让这个目标把考试、谋职等实际的目标带起来。“读书养性”其实是“大格局”,也可以从人生观、世界观培养的角度来看。

人生观和世界观决定人对整个人生意义和世界价值的基本看法,包括人生的意义、真善美、生与死的本质、人与自然、人性与社会性、社会公平的准则、伦理道德的底线,等等,这些问题都是本源性的,有的还富于哲学含义,属于终极关怀。对这些本源性的探讨与摸索,也就导向人生观、世界观的确立,可能从根本上决定人一生的追求及其思想行为模式。这种人生观、世界观的培养,甚至比知识获取更加重要。而读书,特别是在浮躁的信息时代培养起良好的阅读品味和习惯,对于建构健全的人生观、世界观是至关重要的。

给自己列一份书单

围绕如何读书,我也提到一些建议,我想老师也是可以参考的。

首先就是读书的计划和书单。读书总不能抓到什么是什么。网上阅读一般容易无计划,跟潮流。如果要“充电”,就必须有一定的计划性,还要注重经典性,多选适合“悦读”、又启迪心智的作品,而不能采取网上阅读的那种姿态,只跟随潮流、或者完全由着性子来读。

我建议每个老师都有一份自己的书单,设定在几年内,应当读哪些书。要有计划,有整体考虑,让读书有些系统。书单要考虑时间的安排,有可行性,一般来说,可以包括三部分,是可以套在一起彼此交错的三个圆圈。

最外围的那个“圈”,是通识的部分,这些书应当是最基本的,凡是上过大学受过良好教育的人,都应当读过的。主要是中外文化经典,是最基本的书。阅读的目的,是接触中外文化经典,感受人类智慧的结晶。这是一部分,最外围的一个大的阅读圈,量不一定很多,比如三四年能通读十来种中外经典,就很不错了。

第二个“圈”,是与自己从事专业或者职业相关的部分。比如,学物理的,可以给自己安排读点化学、数学、生物,以及信息科学等方面的书,还有就是与物理学有关的邻近学科领域方面的书,也可以以读点类似科技史、科技哲学,以及教育类等领域的书。学文科的,也要读点理科的书。语文老师读书的面应当比其他学科更宽一些。这样做的目的是打基础,拓展专业视野,触类旁通,活跃思维。

第三个“圈”,是核心部分。这一部分的书目主要围绕自己的专业,或者自己特别感兴趣,希望有所研究,有所发言的那些专业的书。应当有比较明确的指向。倒过来看,最核心的那个部分,是专业和职业需要,当然最好不完全就是现炒现卖的的书,要有自己培养保持兴趣的课题或者领域。

当然,这三部分书目之外,还可以是一些消遣的、娱乐的,但不应当是主体,也不必计划太强,不用专门设定一个“圈”,随意读一点,调节一下就可以了。

以上建议老师设定各自书单的三个圈,应当理解为就是三个部分,彼此可以交错进行。总之要有些系统,有些计划,促使自己在一定的时段内读完一些基本的书。书目不要设定太多太满,主要是基本的书,经典的书。现在社会比较浮躁,大学生除了考研究生,很难安心读书。大学四年,真正完整阅读的书可能很少,大都是为了考试潦潦草草应对式的阅读。那么现在当老师了,应当重新把大学期间应当读而没有好好读的那些基本的书重新读一遍。我看这比很多培训管用。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