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国平:苦难写成诗,生活变成光!
朗读本文
高中时期的黄国平。仪陇融媒体中心 供图
这条路,似乎十分寻常。
傍晚,经过仪陇县永光镇炬光农村社区居委会,76岁的黄世俊回家的脚步稍稍慢了下来。被春雨浸润、曾经走出朱德和张思德的这片土地上,秧苗正大口喝水。
十几分钟后,终于到了,踩着满院杂草和青苔,他走进侄儿黄国平笔下那个“竹笋壳塞瓦缝防漏雨”的家。黄国平离家求学后,因为家中无人,他时常过来照看。
这几天,中科院博士黄国平,在自己博士论文《致谢》部分中写下的文字走红网络,让亿万网友泪目。而他的励志求学之路,正是从这座简陋、破旧的房屋,一步一步走出大山、走向远方。
“把书念下去,然后走出去,不枉活一世”
“从炬光乡小学、大寅镇中学、仪陇县中学、绵阳市南山中学,到重庆的西南大学,再到中科院自动化所……这一路,信念很简单,把书念下去,然后走出去,不枉活一世。”《致谢》中,黄国平说,他“一直盼着走出大山”。
“他品行好,学习刻苦,住不起校,天天屋头学校两头跑。”今年74岁的安友内当年是炬光乡小学校长,对黄国平印象还停留在埋着脑袋趴在木条桌上看书写作业。安友内希望靠读书走出去的黄国平“牢记当年吃过的苦,继续为国家多作贡献”。
2003年,听到“大寅中学开办首届初三毕业实验班,在片区内招收优秀学生”这个消息,年仅15岁的黄国平,自己做主,初二结束就离开炬光小学,来到大寅中学上初三。
“他身上最可贵的就是坚持。”大寅中学校长吴树明说。他曾担任黄国平的政治课老师。
“了解到他的家境后,学校减半了学杂费用。”大寅中学老师、黄国平读初三时的班主任李政回忆,从刚来班里二十多名,一年后进入全班前五名。这离不开黄国平的刻苦学习。这一年,对计算机非常感兴趣的黄国平,一有空,就在班上配备的电脑前,研究、自学。
正是靠着对计算机的兴趣和执着,2004年,考入仪陇中学后,黄国平通过学校选拔,进入了该校成都七中远程班。“远程班配备了一台电脑,平时这台电脑的维护维修都是由他负责。”仪陇中学老师、黄国平高中三年的班主任饶彬说,读书刻苦、善于钻研、自立上进在黄国平身上展现得淋漓尽致。
考虑到黄国平家的情况,学校免了他的全部学杂费,“胡叔叔”胡元明一家的资助,帮助他解决了生活费问题。“我一直资助黄国平到高三毕业。读大学后,他再也没接受过我们的资助,他能够通过给人补课和计算机编程自食其力。”胡元明说。
“二十二载求学路,一路风雨泥泞,许多不容易”
“我走了很远的路,吃了很多的苦,才将这份博士学位论文送到你的面前。二十二载求学路,一路风雨泥泞,许多不容易。如梦一场,仿佛昨天一家人才团聚过。”《致谢》开头,黄国平便用“风雨泥泞”来形容自己22年的求学之路。
在十几岁的年龄,他面临的现实压力有母亲出走,有父亲车祸离世,有婆婆病故,还有可怕的贫穷。
“人情冷暖,生离死别,固然让人痛苦与无奈。而贫穷则可能让人失去希望。”黄国平在《致谢》中这样写道。
在煤油灯下写作业或者读书是黄国平晚上最开心的事,用竹笋壳塞瓦缝防漏雨是他在下雨天的保留节目,抓黄鳝、钓鱼、养猪、出租水牛是他的经济来源。被狗和蛇追、半夜落水、摸黑回家、雨天湿漉着上课、夏天光脚走在滚烫的路上、冬天打着寒颤领作业本等等,让他“人前的尊严”显得“无比脆弱”……他“记不清有多少次因为现实的压力而觉得自己快扛不下去了”,“如果不是考试后常能从主席台领奖金,顺便能贴一墙奖状满足最后的虚荣心,我可能早已放弃(读书)”。
同样,黄国平“因为有了这些点点滴滴,已经有勇气和耐心面对任何困难和挑战”。这些吃过的所有的苦,促成黄国平的成长,造就他坚韧不拔的品质。
“两免一补”等政策推行,贫困学生就读有了保障
然而,这条路,又不同寻常。黄国平就读小学初中时,义务教育阶段的扶持政策尚不完善。从2009年起,随着“两免一补”等政策陆续推行,贫困学生就读有了更多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