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污水入海:关闭了传统渔业的一扇窗,也开启一个新的大风口!

2021-04-21 18:01:11 作者: 核污水入海:

和中国的农业产业革命齐名的,是以色列的农业科技革命,以及新加坡的渔业科技创新。

同样,希望将科技创新与传统养殖相结合并在中国大地推进实施的,是海璟水产的创始投资人。

2019年年中,几位互联网人和水产养殖人,在跑遍了中国内陆11个省份之后,将目光投向安徽省北部。

一次次的握手和谈判之后,一笔总额5亿元人民币的投资计划正式敲定。

这笔资金,和一群有着20年水产养殖经验的专家,以及一群有着20年工程技术、IT互联网积累的高科技人,一道在这块远离海洋的、有着5000年历史的土地上——皖北古城宿州,落地生根。

一年以后,在疫情肆虐过后的皖北大地上,在宿州市高新区的西北边缘,一座现代化的工厂悄悄拔地而起。

占地200亩,规划面积80000平米,这个智能陆地海产品养殖工厂,是宿州海璟水产养殖产业有限责任公司在国内的第一个养殖基地,一期工程项目达22000平米,投资近2亿元人民币。

外行人对养殖业有些根深蒂固的偏见。

普通人提起养鱼时,脑海里首先蹦出来的,往往是“环境脏乱差”、“身上湿漉漉”、“渔民才会干的活”。

事实上,现代化、工厂化的养鱼,和传统意义上的养鱼天差地别。

大型场地、全封闭的厂房、无菌清洁操作、生物实验……

RAS全自动循环水产养殖系统,保证池内最高品质的海水水质;7*24小时物联网监测,实时掌控水质、鱼虾生态等各项数据;全天候自动化生产管理……

一整套国际领先的循环水处理和物联网监控设备,配合先进的养殖技术和健全的防疫体系,是海璟智能养殖工厂的特色与优势,颠覆了人们心目中的传统养殖场形象。

海璟水产利用RAS系统、物联网等高科技进行全自动管理

通过最大限度模拟深海生态环境,坚持“0药物、0激素、0添加剂、0排放”,来保障每一条鱼和每一只虾的最佳状态,“无地域界限”养殖东星斑、蓝虾等高端海洋优质产品,在海璟宿州工厂成为最佳实践。

内陆工厂化海产品养殖,一个新风口

风口上的猪也能飞起来。

近几年,人们对猪有了新的认识。

2003年,一个叫陆步轩的北大才子因卖猪肉为人们熟知,被称为“北大屠夫”。现如今,55岁的他拥有一家规模颇大的猪肉销售公司,年销售额近18亿元。

传统农业装备上现代科技的利器,不仅能做大到上市,甚至能成为独角兽。

譬如,养鸡为主业的温氏股份年营收731亿元,做水产起家的海大集团去年营收604亿元,市值超过千亿。

市场消费潜力之巨大,足以让生产模式的迭代升级速度,超出人们的想象。每年全球1.44亿吨的海鲜消费总量中,中国作为最大的海鲜消费国以6500万吨占据全球消费的45%。

变化打不变!快打慢!

两年前,海璟水产的创始团队,就是看到了海产品消费市场的巨大供需缺口,也看准了工厂化海产品养殖的未来,看清了现代智能农业的大风口,筹备进入全新的赛道。

海璟水产的工厂化养殖RAS概念图

内陆工厂化海产品养殖是否值得投资?事实上,海产品的工厂化养殖历史由来已久。

早在20世纪50年代,国外就有人尝试在内陆用循环水养殖技术养殖海鲜。70年代,部分项目开始投入应用,80年代,中国学者尝试引入内地,标志着我国陆地工厂化海产品养殖正式拉开帷幕。

但是,很长时间以来,这种现代化的养殖模式并没有大规模普及,为什么?

原因有三:一是投资大,动辄上亿的资金,不是传统的渔民和养殖户能出的起的;二是投资回报周期长,与传统养殖不同,工厂化的投资回报周期长,需要投资者眼光长远,着眼于未来5-10年;三是对人才、管理、运营要求都很高,不是件小打小闹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