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的每年夏秋季节,“黄石江豚长跑队”的跑友们都会在宜昌到上海之间的长江城市奋力奔跑。每到一处,大家都会齐唱《江豚之歌》。“生命长江,为江豚奔跑。”激情高昂的歌声回荡在长江岸边。
“这一路跑来,发现很多人关注长江生态、关注江豚,但也看到不少令人痛心的污染行为。”于是,熊忠武给长跑队增加了一项职责——巡江。在不跑步的日子里,他会不定期组织队员巡江。“说是去寻找江豚,其实更多的是去发现排污点。”
2013年11月30日,志愿者在汉口江滩举行的“为江豚来奔跑”接力长跑活动中。新华社记者郝同前摄
巡江队伍越聚越多。杨百昌利用黄石企业家协会主席的身份,将“跑友朋友圈”越做越大。2018年,他带领企业家捐款15万元,在黄石广场路英才学校建立“守护江豚示范学校”,开展江豚保护宣传教育。当年5月开始,江豚长跑队的每次巡江活动,都有老师和学生主动报名参加。
如今,在长江黄石至黄梅段,总可以看见一支老中青少组成的巡护队伍,沿着江堤,迎着江风,顺江而下,一边观测江豚活动情况,一边查看是否有非法捕捞行为,并劝阻在江豚活跃区域垂钓的市民。
渔二代与他的船友们
“我们是生活在长江上的人,跟生活在长江上的江豚一样,他们是我们的同伴,是我们的亲人”
清明过后,一艘挂着“嘉鱼县江豚保护协会”红旗的旧货船常常出现在长江咸宁段江面上。船头,一名男子正手持望远镜“搜索”江面。
一头不羁的长发、全身黑色的装扮。他叫赵世锦,户籍在嘉鱼县陆溪镇,但他生在船上,长在船上,祖辈都过着“一条船就是一个家”的渔民生活,从14岁起就跟随父母四处捕鱼为生,是一位地道的渔民。
3月10日,嘉鱼县江豚保护协会会长赵世锦正在用望远镜“搜索”江面上的情况。本报记者王自宸摄
“小时候可以看到成群结队的长江江豚,因为长得肥胖,所以又叫它江猪。”赵世锦说,江豚肤色偏灰,跟白鱀豚比起来“有点丑”,小时候大人经常拿江豚吓唬自己,“不听话就把你拿去喂江猪”。
赵世锦告诉记者,江豚的肉质并不美味,但体脂厚。在那个“油水”短缺的年代,渔民偶尔捞到受伤或死亡江豚时,就拿回家“榨成油”做菜或者点灯。
如果不是因为父亲参与过一次长江科学调查,赵世锦可能像其他渔民一样,在织网、捕鱼、卖鱼的生活中“循环”。
据赵世锦回忆,20世纪80年代初,父亲赵继武偶然机会结识了一名中科院水生所专家,后协助专家为白鱀豚“淇淇”寻找配偶。“虽然干的还是像捕鱼一样的工作,但在和专家朝夕相处中,父亲意识到保护长江生物的重要性。”
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白鱀豚馆里的江豚(2018年6月8日摄)。 新华社记者肖艺九摄
“父亲曾多次跟我讲,我们是生活在长江上的人,跟生活在长江上的江豚一样,他们是我们的同伴,是我们的亲人。”赵世锦说,机缘巧合下,1999年,中科院水生所专家也找到他。他先后协助专家驯养过5头江豚。
“我花了一个月时间和它建立感情,每天给它投鱼。一开始它隔得老远,后来慢慢熟悉我,亲近我,离我越来越近。”赵世锦说,那一次,我真正意识到江豚就是自己的亲人家人,保护好他们的使命感油然而生。
2016年4月30日,得知有江豚在长江潘家湾段搁浅,赵世锦放下碗筷赶紧划着小船赶去救援;2017年2月,得知江豚“康康”受伤,正在芜湖打工的赵世锦立刻自费前往鄱阳湖参与搜救,整整找了6天……几年下来,赵世锦的足迹遍布岳阳、合肥、九江、芜湖等长江沿线城市,也结识了一大批志愿者。
为了更好地保护长江江豚,赵世锦想着成立一个江豚保护协会,“网罗”更多的人,共同护卫这一“水中精灵”。2017年8月,嘉鱼县江豚保护协会成立,第一批50多名会员清一色都是上岸渔民,他们当中,既有年过六旬的老渔民,也有不少“渔二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