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上周新增新冠病例占全球46% 多重变异毒株蔓延

2021-05-08 12:50:39 作者: 印度上周新增

在这些重点关注对象中,目前已有3种被归类为“值得警惕的变种”,分别为英国变异株B.1.1.7、南非变异株B.1.351及巴西今年1月发现的P.1变异株。科学研究普遍认为,这3种变异新冠病毒很可能具备更强的传播能力和致命性。如B.1.1.7的传染性就增加了40%到70%左右,感染死亡率则高出55%左右。

包括印度变异株B.1.617在内的7种变异病毒则被归入了“值得注意的变种”,危险性仍有待研究。美国斯克利普斯研究所传染病专家安德森指出,B.1.1.7变异病毒和P.1变异病毒也都在印度广泛传播,当前数据并不足以排除这两种变体对印度新一轮疫情的影响。

同一生物体内不同突变的病毒展开竞争,可能导致病毒快速变异

变异是如何发生的?这仍是一个谜。

目前,被普遍讨论的有两种可能:

一是免疫系统较弱的人被病毒感染后,病毒长期在他们体内复制时,积累大量突变。研究人员发现,随着时间推移,人类自身抗体会清除部分病毒变体,留下更能够躲避免疫系统的变异病毒。

二是在病毒重新感染人群之前,可能通过在动物群体(如水貂)中传播而获得新的突变。随着越来越多的动物感染被发现,“动物宿主”已经成为引发人们强烈关注的焦点。

英国剑桥大学病毒学家拉温德拉·古普塔称,关于VOC 202012/01(即B.1.1.7突变毒株)的来源,最有可能的解释是,在某个长期感染新冠且免疫系统较弱的患者体内,不同突变的病毒展开竞争,导致快速变异和进化。

外界一度担心,变异新冠病毒是否会使荧光定量检测试剂失效,导致测不出。世卫组织此前表示,全球目前所使用的绝大多数荧光定量检测都使用多个不同基因目标,变异病毒不会对检测有效性造成太大影响。

不过,据法国《医学快报》网站报道称,法国目前正在调查该国西部布列塔尼地区新发现的一种变异新冠病毒,虽然该变异株的传染性和严重性正在评估,但其具备的一大特点引起专家警惕:在往常使用的PCR核酸检测方法如鼻咽拭子中,非常难以发现。

当地大区卫生局卫生服务中心在新闻发布会上透露,阿摩尔滨海省拉尼恩的一位医学专家在研究了最近数十起死亡事件后发出了警报:有7名患者的鼻拭子检测结果呈阴性,但却表现出明显的新冠病毒症状。

该中心称,该病毒样本被送到巴黎巴斯德研究所进行基因测序后,证实是一种新冠病毒变异株。

病毒变异是自然现象,出现优势株是必然的

截至目前,世卫组织正式通报了疫情发生以来的4种主要新冠病毒变体情况,包括D614G突变、与水貂相关的“Cluster 5”、英国发现的“VOC 202012/01”和南非发现的“501Y.V2”。其中,后两者因传播广泛最受关注。

2020年12月14日,英国向世卫组织报告了一种被命名为“VOC 202012/01”的新冠病毒变体,其中的S蛋白含有N501Y突变。

4天后,南非通报了另一种新冠病毒变体,该变体除了有S蛋白N501Y突变外,还有E484K和K417N突变。南非卫生部部长姆赫兹表示,“501Y.V2”变异病毒是南非第二波病毒迅速传播的“元凶”。

研究表明,这两种变体都具有更强的传播力。根据英国最大的检测实验室米尔顿·凯恩斯灯塔实验室给出的数据,B.1.1.7于2020年9月出现;11月,伦敦大约有1/4确诊病例感染的是该变异病毒;12月中旬,这一数据已达到2/3。

日本国立长崎大学病毒学专家北里海雄认为,含有E484K/Q和L452R双重变异是目前发现的能够影响疫苗效果的主要变异株。

南非变异株和巴西变异株除了均含有D614G、N501Y以外,还发现存在E484K变异。有研究显示,含E484K突变的病毒使从接种疫苗人体内分离出的中和抗体的活性下降了10倍多,具有减弱抗病毒中和抗体的效果,也可能导致病毒逃过免疫系统的识别。印度突变株中E484Q使疫苗接种血清中和活性降低6倍,L452R则使中和活性降低4倍。

东京大学研究团队报告指出,L452R变异可以使包括60%日本人在内的东亚和东南亚地区人群的细胞性免疫无法识别病毒S蛋白,导致病毒能够逃逸细胞性免疫,同时也增强了病毒感染能力,减弱抗体的中和能力。

事实上,新的变异从未停止。最近,印度又发现了由B.1.617变异而来的三重变异株B.1.168(孟加拉变异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