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记 | 树才:去看海口荣堂村

2021-05-10 23:20:24 作者: 海南日记 |

荣堂古村和新村之间,就隔着这一道“太古仙门”(又叫“风雨门”)。无法想象,八百年间,这座古村经历了怎样的历史风雨!

古村部分之所以令我震惊,是因为它几乎整个儿被舍弃了。我不想用“抛弃”这个词。谁舍得撇下自己的家园呢?肯定是不得已的。村主任说,目前只剩下两个老人,坚持要生活在古村里。他们不肯搬走。

古村的人家,一户一户陆续搬走,是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开始的。改革开放,一方面给古村带来新的希望,另一方面也让居民不愿继续住在逼仄的火山石房子里。人们向往更便捷的交通、更舒适的住房啊!好在,新村和古村,几乎挨着。不可否认,古村变成了一座“空心村”。

我的家乡小陈村很大,有近千户人家,为了便于管理,不得已分割成三个村。虽说没有整体迁移,但年轻一代逐渐舍弃村中心的老房子,宁愿到公路两侧的宅基地上建新房子。几十年下来,原先村中心的老房子,因为没人住,慢慢就塌陷了。虽然村子的外围扩大了,但村中心给我的感觉却是“空的”。每次回家,我总要去看一眼老房子。看到它们如此衰败,我的心里生起一份忧伤。

这份忧伤,在我看荣堂古村的过程中,居然又从心里泛起。顺着石板路,我们往前走。这些石头巷子,也是由青灰色的火山石垒成。中午的阳光,穿透树叶,在村道上投下一幅幅图案,我们仿佛正穿越八百年的时光。古村的一切器物,几乎全从火山石转化而来。石阶、石凳、石磨、石墙、石庙、石屋……火山石这种特殊的本地材料,被村民应用到所有的建造上。古村完全就是一座石头村。墙上的每一块火山石,身边的每一座老房子,站着的每一棵古树,都见证着八百年的时间。这里,石头房屋依然站立,只是荒无人烟。这里,没有任何现代化的东西,只有时间慢慢流逝的痕迹。

古村的每一栋房子都有一段历史,因为都是从先人那里继承下来。我们先去看了村长的老房子,一片荒芜。我记住的是挂在墙上的一帧照片:正是村干部的父亲。村主任告诉我们,他的爷爷是读过黄埔军校的,回村后就在村小学当校长。于是我们又去看了空无一人的小学,只有一个大房间,还放着几张木头桌子。从外面看,石头墙的外表显得平整,但从里面看,每块石头却呈不规则的形状,石头之间也没用泥灰粘合,墙面凹凸不平,从石头之间的缝隙,漏进来一孔一孔光线,就像一张大筛网。

出了荣堂古村,我们往左转,只走了几十米,就看见了一个“洞”,是一个天然形成的隧道,半圆形,长约20米,也是一条通道,通往村民的耕地。站在洞里,感觉凉爽。我抬头一看,洞壁都是火山石,只不过它们粘在一起,还没有裂成碎块。再往前走,是另一条隧道。村主任说,不往前走了,这里总共有七十二溶洞,洞中有洞,洞洞相连。七十二只是个大概数字,到底有多少洞,其实没人统计过,许多洞根本没人进去过。溶洞延伸到哪里,也没人知道。

荣堂古村的神秘,也许就跟七十二溶洞有关。

如今,“火山口”已成为“世界地质公园”。荣堂村就在地质公园108平方公里的保护区域内。古村的修复性开发,也许是势在必行的。

我在想,该怎样修复?该请怎样的设计师来考察设计?修复仅仅是为了满足旅游的需要吗?还能修复吗?怎样去理解古村和新村之间的关系?怎样让那些有记忆的火山石房子、街道、墙壁仍然活下去?……这些问题,也许都值得思索。

中国的古老村落的现代命运,荣堂村是一个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