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娃教育二十年:女儿抑郁想自杀,年入百万但“停不下来”

2021-05-14 14:06:26 作者: 鸡娃教育二十

不再有升学的烦恼,但一路鸡娃的经历,让她陷进寻求认可的泥潭里。考进北电以后,许多人质疑她这个尖子生的艺术天赋。她也不断否定自己,“我是不是不适合干这行?”她习惯与人比拼名利,“一旦比不过别人,你就会很崩溃”。后来创业拍戏,她甚至瞧不上父亲,认为他安于现状,放弃拼搏,不会理财,只知道在家看书,或者到外面旅游。

尽管走了自己选择的路,她却难得快乐。

曾经的鸡娃长大后,求学的痛苦记忆大都被时间熨平了。很多鸡娃承认从中受益。大连一个女孩,从小暑假独自到北京学日语和英语,现在至少会三国语言。沈阳一个女生,从小学舞蹈和乐器,后来在一千多人的公司年会上跳惊鸿舞,成为焦点,“总体还是挺感谢我妈,让我有可以展示的机会。”他们之中,有人在华为当工程师,也有人在外企做管理,大都是份体面工作。

也有像王食欲这样的。珠海的一个女孩,每周上十几种兴趣班,两天背一篇新概念英语,一个暑假背完400多个单词。女孩到了初三突然不看书、不写作业,只玩iPad,说“这个家,只有iPad让我觉得还是有意义的。”还出现了明显的强迫症,床单不能有一丝褶皱,书必须垒得一丝凸出的角都不能有。母亲不敢再逼。焦虑女儿的功课时,她就看心理视频疏解,抑住鸡娃冲动,“我只能从改变自己开始”。

永爱也试图“摆正”自己。女儿回伦敦后,对生活还是意兴阑珊。她就在电话里鼓励女儿写作。曾经在她眼里,音乐、绘画、写作、电影这些艺术都“没什么大用”。现在她决定放下成见。她说,“什么都不重要了,只要她跟我在一起,哪怕我养她也乐意。”

通过写作,王食欲走出低谷,她在伦敦完成了第一部长篇小说《生活没有太多眼前的苟且》,还顺利卖出影视版权。回国后她继续写作,目前已有4部小说完结,两部售出影视版权,3部正在连载。

现在,她的目标是要赚更多的钱,给父母买一套房,为他们的养老做好准备。她每天房门紧闭,到饭点就吃个外卖,晚上下楼散会步,除此之外,都在写作。

母亲就像一位密友,随时陪伴她,倾听她的痛苦和快乐。永爱觉得,女儿太孤独了。闲暇时女儿喜欢一个人到各地的寺庙参拜,最亲密的朋友就是她。她反思,这是自己教育的失败。

不久前,谈剧本合作项目,制片人要求看王食欲的简历。长达16页的PPT简历记录她的多重身份:导演、制片、编剧、作家、品酒师……这些都得益于她十几年的受教育经历。制片人评价,“感觉太鸡娃了”。

王食欲这才意识到,现在鸡妈鸡娃那一套,自己小时候都经历过,“倒腾倒腾咱也算第一代”。她在豆瓣上写了文章,回顾自己的成长经历,在她眼中,现在的鸡娃妈妈不足为奇,“我妈早就玩腻了”。

她的圈子里,同期长大的鸡娃朋友,有人研究天体物理,有人在海外著名汽车公司做研发,也有人唱摇滚签约摩登天空,有人副业搞起了烘焙,有人辞职当了酒保,还有人做健身教练、送外卖……她觉得这些人都明白,时代不同了,即便经历了漫长的鸡娃岁月,他们的能力或许可以超越父母,但财富和成就却难以匹敌60后的爹妈。

看到女儿的豆瓣文章后,永爱也写了回应。她承认自己是“中国内卷教育的参与者、经历者、实施者、被裹挟者”。她醒悟,现在最奢侈的事情是让娃成为一个幸福的普通人。

永爱现在最大的希望是王食欲健康、快乐。她的生活还是围绕女儿在转,在豆瓣上开帐号,给王食欲的每本小说打分。王食欲想出家,她也知道,还是不放弃给她张罗相亲,让她找个人结婚、生孩子,稳定下来。

她到现在也不否认鸡娃的必要性。老家兄弟孩子的教育,她都会给出意见,也会出资赞助,甚至想设一笔教育资金。“娃还是要鸡的。”她说。

在回应女儿的那篇文章结尾,永爱记录了这样一幕:

今天闺女回家吃饭,我跟她探讨我即将到来的退休生活。

闺女来了句:“等你退休了,我给你报个钢琴班和摄影课。你也得丰富一下老年生活。”

我缩了缩脖子,问她:“闺女,你卷就行了,别卷我了。”

“五十多岁还年轻,你还有半辈子要发展呢!咱不能比别的老头老太太活得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