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槛降低后,内容创作走向何方?

2021-05-15 12:05:04 作者: 门槛降低后,

内容创作走向何方

随着内容创作辅助技术手段的可及性越来越高,音乐、视频、文字等内容创作领域门槛正在不断降低,普通人的创作灵感得以实现,为诸多内容创作领域注入了新的活力。以最有代表性的视频创作为例,抖音、快手等平台是近几年炙手可热的视频UGC“一站式”创作发布平台。借助智能手机的高度普及,此类软件收获了大量用户。2020年9月,抖音宣布日活跃用户超过8亿。这意味着,至少8亿人可以通过短视频平台进行视频创作和发布。除了操作的简易性之外,最能激发用户创作激情的,是对其创作自由的尊重。在短视频平台,无论拍摄水平高低、表演逼真还是生涩、剪辑流畅与否,只要不违反公序良俗,用户就可以尽情挥洒脑海中的创作灵感,非科班出身也可以制作出爆款视频并收获一大批粉丝,享受曾经专业人士才可以得到的大片掌声。

不仅如此,部分平台还将点赞、转发数量与酬金挂钩,作品越受欢迎,创作者就可以获得越高的收益。为此,不少用户甚至愿意特地构架剧情脚本、购买专业设备、学习专业技能以创作出更受欢迎的视频内容,大众的创作热情和动力都得到很大程度的激励,视频创作的大众文化正走向“百花齐放”的热闹场面。在街头巷尾,随处可见拍摄短视频的创作者,甚至涌现出了北京三里屯、上海新天地、成都太古里等热门拍摄地点。随着越来越多个体踊跃加入,视频内容创作的风格逐渐脱离了专业路线和精品内容的桎梏,带领该内容创作领域出现了更为活泼、更贴近大众审美的风格走向。

在为内容创作走向“大众化”感到欣慰的同时,艺术创作的内核价值变化也值得关注。由于需要迎合大众口味、遵循市场规律,在大众文化的活泼基调中,娱乐性是最为突出的成分。靠着技术赋予大众在文化上的话语权,大众文化在创作、审美等方面自成一派,不仅更易被大众所理解接受,也在主导着大众的审美体系。当大众文化走向发展的坦途,娱乐化的创作风格和审美体系也逐渐风靡,人们习惯于要求文化内容通俗好玩,对于更多需要静心深思才能理解的内容来说,其生存空间也受到挤压。

莎士比亚名剧演出现场门可罗雀,偶像演唱会门票却在一分钟内一抢而光;明星恋爱、生子、出轨绯闻天天热搜见,冷板凳上多年钻研的学者们却常被人忽略,最有名的科学家的粉丝量也比不上一个流量明星的零头……相关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人每天多了24分钟休闲时间,休闲时间里,有大约38%的人在刷手机,排在手机娱乐前三位的是刷短视频、打游戏和追剧观影。正如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一书中所说,毁灭我们的将是我们热爱的东西,而随着时间增长,被毁灭的人只会越来越多。人们正将“娱乐至死”的精神发挥到极致。伴随大数据分析、个性化推送的出现,大众的喜好逐渐在被技术“透视”,内容生产者乐于拥趸“泛娱乐化”,内容产品开始趋于流水线化、同质化,产品中深刻立意和营养价值的内核不再,人们的审美也呈现出过度娱乐化的倾向,这让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产生了固化。

但似乎也不必过于担心,因为艺术有自己的规律,历史上,每次艺术的大众化都会引起一片“国将不国”的悲叹,但事实上,艺术倒像是一个金字塔,越是俗文化底盘的扩大,越会形成竞争,从而推动艺术向“阳春白雪”进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