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境儿童的健康“守门员”

2021-08-02 01:32:10 作者: 困境儿童的健

“我将来肯定会继续做这份工作,肯定是继续做。”余小塘离退休还有不到五年的时间,但他还是给自己立下了不少的“目标”。其中之一就是希望在福利机构标准化建设特别是医疗服务、康复这块有所建树,“一个福利机构,要做医疗康复,需要怎样的人员结构人员组成,需要一些什么样的设备、具体如何开展项目,使得福利机构能在服务过程中更加规范、更加有据可依,这是我努力的方向之一。”

其二,余小塘也思索着儿童福利机构如何转型,将儿童福利机构的服务范围延伸至社区的困境儿童。余小塘认为培训家长成为“治疗师”承担着重要作用,福利机构医护能做的毕竟有限,而部分困境儿童需要的是长期的康复治疗,福利机构可以针对社区的困境儿童制定治疗方案,对家长进行培训,培养出“带不走的治疗师”。

余小塘说,“我们福利机构多接受爱心人士、爱心企业捐赠,也希望进行反哺,我认为可行的途径就是走出‘围墙’,实现兜底+普惠,走上社会去为更多的困境儿童服务,延伸服务半径,拓展服务空间。”

广州市社会组织联合会秘书长焦杨:

撬动社会组织 齐齐护航困境儿童

今年是广州社联困境儿童关爱中心成立三周年,“六一”前夕,“成长道路 相伴童行”广州市百名困境儿童结对帮扶项目正式启动,至今已结对帮扶400多名困境儿童。

作为广州社联困境儿童关爱中心的理事长,焦杨最近正计划重启因疫情被迫推迟的困境儿童专题音乐会,打算就定在8月底,这也是每年中心关爱困境儿童的“指定动作”之一。

2012年焦杨还是一名普通的社会工作者,负责家庭板块的个案跟进,接触过不少有疾病或残疾的孩子,这类孩子的家庭因此承受难以言说的痛苦,个人的力量虽有限,但她当即决定往后将倾注更多的心血为困境儿童撑起“保护伞”。2018年关爱中心成立,这份关爱从此有了着力点。

焦杨坦言,“关爱中心成立后的半年里,资金有了,但对为困境儿童提供怎样的服务却不甚明确。”焦杨首先考虑到的是,关爱中心依托广州市社会组织联合会,需要有自身定位,提供的服务一定要区别于普通的公益慈善组织。“当时我们就想通过一个项目来探索平台枢纽型社会组织如何运作公益项目,这就有了后来的‘成长道路 相伴童行’百名困境儿童结对帮扶项目。”

焦杨表示,该项目的特点在于社联并没有直接对接困境儿童,而是通过连接资源到各社会组织,再由社会组织与困境儿童进行结对帮扶。这种关爱中心“搭台”,社会组织“唱戏”的模式能够撬动更多社会资源的投入,从而覆盖更多的困境儿童家庭以及不同类型的服务项目,同时促进培育社会组织发展,达到“双赢”的局面。

结对帮扶逐步推进,焦杨又很快发现了项目“盲点”。她说,“感觉社会组织对困境儿童的关爱停留在浅层,不少项目方案提出来就是给孩子玩游戏、讲故事。距离专业化,还有比较漫长的路要走,所以我们当时的想法就是说必须要设计一些课程,给这些从业人员做培训和指导。”

这就有了“伴童计划”培训班的诞生。“伴童计划”培训班,通过儿童福利专业培训、政策法规解读,以司法、公益慈善、志愿服务等多元视角提升学员专业素养,覆盖政策法规、儿童评估、儿童保护、儿童心理疏导、实战工作坊等多个模块,两期培训班覆盖全市90家社会组织,2063人次参与培训。

一张小小的书桌,承载着儿童对学习和知识的渴望,一盏明亮的台灯更是照亮儿童走向未来的道路,而这种朴实的需求却不是所有孩子都能拥有。关爱困境儿童的路上,广州社联困境儿童关爱中心摸索出一定的成果,“筑梦书房”就是其中之一。“筑梦书房”项目是广州社联与广州市家具行业协会联合发起的,旨在对困境儿童家居学习环境进行改造,筑一间房,圆一个梦,是项目发起的初衷。项目首期为8户困境儿童家庭圆梦,2020年项目又帮助59名困境儿童梦想成真。

焦杨庆幸关爱中心成立三年来众多社会组织拿出了专业且实在的困境儿童帮扶项目,一边感叹一些项目真切为困境儿童办实事却具有不可复制性。“像‘筑梦书房’项目,真正兼顾了慈善与发挥行业优势,但我们还有很多像水产行业协会、仪器仪表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也希望真正为困境儿童出一份力却无从入手,可能需要我们投入更多精力挖掘行业特点与优势,与帮扶困境儿童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