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明珠:上海爷叔哪里聚聚

2021-08-18 00:46:02 作者: 孔明珠:上海

近期频繁去一家海派西餐馆,那家店好吃不贵,装修老上海欧式风,颜色多用暖色调,墙壁上的画与照片,吊灯与台灯似曾相识,长条餐桌靠背椅,坐下来用餐一点没有压迫感。

餐厅日间连续营业,午餐时间过后常常也有人进来点餐点饮料吃。那天延宕晚了,发现餐厅外露天座上好多上海爷叔,玻璃面小圆桌上放一壶茶两只杯子,有的是自带的高腰玻璃瓶,泡着枸杞菊花黄芪之类的养生茶,三三两两抽烟聊天。原来就是刚才点了套餐吃完的老客人,移坐室外继续。

西餐馆隔壁是同一个老板开的面店,日本居酒屋风格,砖墙,樱花加纸灯笼,扎染的青白布幔,整块木头定做的长餐桌,高脚椅,面有十几个种类,中西合璧,日式风味都有,应季变更菜单,随时调整口味。这家店同样日以继夜营业,有固定的回头客。上海爷叔坐着坐着立起来动动,看见面馆新菜单,盘算明天中午过来这里尝味吧。

最近经常听见一句“上海文化就是咖啡文化”的话,家附近的大小马路像约好了一样,都夹着花开出了咖啡馆,意式咖啡机器现磨的,巴西豆子手冲的。窗口向外翻面向街道,客人镜框式展示的。门口扔着草垫子随便坐坐波西米亚式的,以手工冰激凌为主打兼营咖啡的,应有尽有,煞是好看。

要问上海爷叔们喜欢喝咖啡吗,有喜欢的,老克勒式深度爱好者说起来头头是道,但有一半对咖啡是摇头的,喝养生茶年龄之前他们是喝绿茶的,对每年的新茶趋之若鹜,碧螺春、龙井、毛峰,普洱茶也追过几年,到爷叔前面加了“老”字后,夜里翻来覆去困不着,像吃菜一样,渐渐趋于追求清淡,原来喝咖啡喝浓茶的改保暖杯泡养生茶了。

喝茶喝咖啡不光是解渴,茶馆、咖啡馆还有社交功能,男女约会、同学相聚,网友第一面,海外来客递东西等等。请人晚上喝一杯是去酒吧,白天喝一杯大致是指茶馆相见。旧时文人爱孵茶馆,听过陆澹安先生当年在几家上海报纸上开专栏连载,头晚没完成,一早去茶馆中赶稿子,写完差茶房当即送去报馆排版的故事。小说《繁花》等文艺作品里都有男女主人公在茶馆、咖啡馆演绎的情节。我小时候上海还有过很多专门烧水供应的老虎灶,家对马路四川里弄堂口有家老虎灶,店堂里摆了一两张方桌,有附近老熟客一开门去孵老虎灶歇脚、茄山河。广东爷叔香港爷叔有去餐馆饮早茶的文化,一盅两件适适意意消磨时辰,上海人好像少有这种习惯,上海爷叔退休以后也会被分配到家务,一早去买小菜或者接送第三代上学,当然双手荡着,福气好的爷叔也不少。

当年上海市区一些老街被拆迁时,上海爷叔老大不情愿的一点就是失去日常聚会场所,弄口、街边,附近小酒馆,价格实惠的面店馄饨店,到了新地方大家进了公房、大楼“格子”“笼子”里,交关恹气。人是群居动物,正常人都不愿幽闭。上海爷叔毕竟是拎得清的一代人,他们从年轻时就锻炼出了极强的适应能力,搬到再远,也会从坐大商场定时接送大巴到坐上四通八达的地铁线路,再到微信拉群约着市内聚餐、长三角旅游,活得越来越滋润。

我望着露天座这些穿着清爽,眼神淡定,说话音量控制得很好,握着养生茶的上海爷叔们,仰在圈椅内,时不时向老友发表高见,不知怎么的,一层薄泪盈睫,我想说,我们城市里给他们留的公共休闲空间是不是还应该更多一些,咖啡馆固然应该开,其他消费水平不高,能坐下来的休息的地方还能多一点吗?我家附近有几个绿化角,原本每天积聚着下棋、打牌的老爷叔,近期改造后干净漂亮了很多,五星级卫生间也有了,但是石凳少了,树荫稀了,上海爷叔只能走过路过,轻叹一声,掉头回转屋里去。还有以前上海爷叔们喜欢的花鸟市场,鲜花集市,旧货电器街很多不知所终……

很显然,上海人素质提高,城市文明现象比比皆是。也是散步所见,一些新开的咖啡馆、面包店设计成开放式,门口有不少吸烟座,漂漂亮亮的,不吸烟的坐一会儿透透气,没有服务员一定上来让你点单。店外放条凳、坐垫、鲜花绿草的小店主善良之心可见。一家窗洞中伸出“熊爪”卖咖啡的店,因为有残障服务员,吸引了众多年轻人争相排队,这些感人的故事天天在上演。一个具有多元化文化的城市,还应该考虑更多群体的需要。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