汗洒“疫”线,“00后”长大了
7月26日晚,南京市第一医院要组建一支医疗队去支援公卫中心。看到这条通知,该院“00后”何晓敏没有一丝犹豫,第一时间报名。那天,她成了该院医疗队最年轻的队员。
来到南京市公卫中心,何晓敏穿上防护装备投入战斗。“防护服里闷得透不过气,防护手套里的手泡在了汗里,必须少喝水,少上厕所。”每天结束工作回到更衣室后,何晓敏的衣服早已湿透,脸上被口罩勒出的深印清晰可见。她说:“一点都不后悔,能在‘疫’线挥洒汗水,我觉得自己真的长大了。”
每当累得快要坚持不下去的时候,何晓敏就会想起爸爸临行前对她的叮嘱:“听从指挥、保护自己、平安回来。”
每当想起爸爸,她又有了力量。“去年疫情期间,我爸就一直在社区一线抗疫,他说‘很辛苦,也很有收获’。”何晓敏说,“今年我感受到了爸爸去年的辛苦,也拥有了和他一样的收获。”
在南京,作为抗疫中坚力量的“70后”“80后”们,在竭尽所能无私奉献的同时,也将这份无私传承给了下一代。
在南京鼓楼区小市街道,18岁的高中毕业生鲁骏扬不久前收到了他期盼已久的“成长礼”——大学录取通知书。“收礼”的地点有些特别——社区全员核酸检测点的现场。
“00后”志愿者鲁骏扬在社区核酸检测现场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 南京鼓楼区小市街道供图
7月21日,高中毕业的鲁骏扬和母亲一同来到小市街道东井亭社区核酸检测点参加检测。在现场,他看见排队的人群一眼望不见头,也看见了穿红马甲的志愿者们忙得满头是汗。
鲁骏扬立即有了加入志愿者队伍的想法,他向社区书记报了名。很快,他如愿穿上了红马甲,坐在检测台旁,成为了一名负责信息录入的志愿者。每一次完成录入后,他的耳边都传来一声“谢谢”。
同一时间,在抗疫的另一个特殊战场上,1米88的滕倍铎坐在南京鼓楼区政务服务中心的大厅里,一刻不停地帮市民解决“黄”转“绿”的难题。如果不是熟人,一般人很难看出,这个高个头小伙子只有14岁。
滕倍铎从小就对视频制作、动画制作感兴趣,平日里也自学一些视频和海报的制作技巧。疫情期间,他干了一件“大事”。
通过新闻他得知,每天都有大量“黄码”人员等待转绿,但官方公布的转绿方式几乎都是文字介绍。滕倍铎灵机一动——为何不用自己的特长制作一个直观形象的“转码秘籍”短视频?
说干就干,滕倍铎花了两小时完成了时长约2分钟的动画,并上传到网上,推送朋友圈。生动活泼的画面和语言将如何转码的过程呈现得一目了然,让很多人拍手称赞。动画推出后,收获了3万多的点击量。
谁还敢再说“00后”是小屁孩?这样随便一出手,就是一个“王炸”。
其实在南京,像滕倍铎这样发挥自身特长的青年志愿者还有很多。这群大人眼里中的“孩子”,正用他们自己的方式告诉大家——我们长大了。
有他们在,中国一定行!
在全员核酸检测时,梁伟豪和吕睿杰两个“00后”搭档,负责信息登记和分组工作。一次,不知是手机网络问题还是操作失误,梁伟豪扫描了10位居民的身份证号,可在这10人做完检测后,身份信息数据突然没了,无法上传。梁伟豪说,他压根不知道这10位居民是谁,万一核酸检测结果有问题,茫茫人海去哪里找……
他越想越急,赶紧找到社区工作人员,吕睿杰也跑到出口,凭着印象拦住刚检测完的居民询问,随后社区工作人员也过来帮忙拦人。
就这样,“消失”的10人好不容易找到了。
这段小“插曲”让梁伟豪和吕睿杰上了心,第一次负责这么重要的事情,也是第一次感受到了“责任”两字的沉甸甸。
为了防止再发生类似的错误,两人商量后采取了“双保险”制:吕睿杰将待检居民带进来后,立刻到后门处候着,等资料全部上传成功后再放人出去;梁伟豪则在扫描完身份信息后,手机截屏保存,以防再发生上传失败的事。
付出汗水,收获成长。
南京发生疫情后,15岁的狄可馨立即跑到所在社区,希望能来做志愿者,社区给她安排的工作是电话调查。要核查的人很多,忙的时候一人要打几百个电话,每个电话都问同样的问题,天天说得口干舌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