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网记者 甘兴华 通讯员 丁玉萍
“爸爸,你一定要按时回家……”8月10日结束休假,将家里的水、电、气卡充好,将米、面、油买好放到柜子里后,伴着女儿稚嫩的声音,梁洪云再次背着行囊出发了。
今年49岁的梁洪云是中国石化西北油田采油二厂的技能大师。他扎根荒漠26年,与油井为伍,与风沙相伴,发明国家实用新型专利16项,为企业创效突破1亿元,荣获“中央企业技能大赛优秀选手”等荣誉。
梁洪云(右)在THl2326增压站排查注水泵故障原因。通讯员 吕德群摄
1994年10月,还是钻井工的梁洪云参与了一场井喷抢险。当时需要将烧变形的采油树打掉,工人们想尽各种办法,都没成功。后续赶来的技术人员运用当时最先进的高压水砂切割新技术,利用远程操控精准地将采油树烧毁部分完美切割掉。让梁洪云感受到了高科技的魅力。
他下定决心要做一名有知识、有技能的新时期石油工人。学习新技术、拜访老石油人、研读各种专业书籍,梁洪云如饥似渴地吸纳着各种专业知识。
2010年夏天,太阳灼烤着梁洪云所在的稠油井。稠油因流动性差、含水不断上升,输油管线堵塞,企业为避免原油浪费和环境污染,被迫关闭了这口井。关井后,工人们需要每隔一小时往井里添加降粘剂降低回压。梁洪云想,能不能发明一个方便、灵活、投资少的自动加药装置?
那之后,梁洪云白天采集数据,晚上依据加药装置原理反复试验、改装,经过一个多月努力,他研发出机抽井高压正注解堵工具,解决了油嘴堵塞频繁、环境污染等问题。这项发明被迅速推广到其他稠油井区,为公司节约成本61.64万元。这项发明不但填补了国内同行业空白,还获得了国家实用新型专利荣誉。
梁洪云(右)正在指导学生查看掺稀流量计运行情况。通讯员 吕德群摄
对于梁洪云来说,问题就是机会。在随后的工作、生产遇到的各类“疑难病症”就是他创造发明的动力源。“一种350型采油树操作平台”专利、“一种高压管线减震器”专利……2005年至今,梁洪云和团队发明16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一人前进百步,不如百人前进一步。”梁洪云爱学习更爱将自己所学传递给需要的人。2014年,“梁洪云创新工作室”成立。7年来,工作室共计培养出22名技师,12名高级技师,每年针对采油工业务能力提升的培训人数都在600人次左右。
采油工人冒勇是工作室成立后的第一批受益者。从理论到实践,从生产难题到发明创造,梁洪云带着冒勇一步步成长,短短五年时间,冒勇从采油初级工成长为采油技师。
在创新工作室里,聚集了很多和冒勇一样有理想、有闯劲的年轻人,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向梁老师一样,坚守生产一线,创造出更多有利生产的发明。
提起梁洪云,采油二厂纪检委书记蔡献峰非常自豪:“梁洪云不善言谈但思维缜密,善于观察爱思考,是技能队伍的领头人,是技术创新的领军人,是企业创新创效达人。”
工作几十年来,梁洪云不是因为发明上遇到了关键节点,就是因为要给工人们培训等,将休假日子一拖再拖。可在妻子邱雨霏眼中,他却是最有责任心的人。
“他工作起来会忘记和我们联系,会不按时回家,可但凡在家,照顾老人、照顾孩子,忙前忙后,看他这样,哪还舍得再埋怨他。只要他工作顺利、身体好就行了。”邱雨霏说起丈夫更多的是心疼。
有了家人的支持,梁洪云便能全力以赴工作。踏遍井站人未老,梁洪云依旧耕耘在采油一线。在他看来,荒凉沙漠里高耸的钻塔、飘满油香的油井是他梦想起航的地方,更是他谱写精彩人生忠实的伙伴。
来源:天山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