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巧元和杨秀芹将心血倾注在家庭农场上。
游巧元在查看水稻长势。
本报记者 刘永安 文并摄
核心提示
游巧元和杨秀芹在上小学时相识。他们从同学变成同事,又从同事成为夫妻,这其中既有同甘共苦的承诺,又有心有灵犀的默契,成为人们眼中琴瑟和鸣的好伴侣。21年前,游巧元辞去令人羡慕的工作,默默守候着自己的农田,用泥土般朴实的姿态对待生活。作为全国种粮大户,游巧元秉持绿色农业发展理念,影响并带动身边的农民走上生态农业之路。
8月22日,游巧元穿着长筒雨靴,深一脚浅一脚地行走在稻田里,拔草、防病虫、水浆管理……这样的忙碌场景,对于68岁的游巧元来说,是再平常不过的“必修课”了——他种植的600亩水稻正进入拔节孕穗的关键阶段,管理是否精细,直接关系着一个多月后的收成。
拔了一阵子草,游巧元开始往稻田里头撒玉米粒,螃蟹下个月也要出售了,“现在正是育肥的时候,营养得跟上。”
连续劳作,令他面色通红,满脸渗出细密的汗珠。游巧元说,“人不亏地,地不亏人。看到丰收在望的稻田,闻着稻穗的清香,我是打心眼儿里高兴!”
青梅竹马结同心
游巧元出生在盘锦农垦局榆树农场(现为盘锦市大洼区榆树街道),家里兄弟姐妹多,日子过得很紧巴。
游巧元印象最深的童年记忆就是经常饿肚子。当时蔬菜也少,更别说猪肉、鸡蛋了,那是过年才能解解馋的美食。
肚子里的油水少,饿得就特别快。为了能填饱肚子,父母就拿自家口粮大米换玉米。因为1公斤大米可以换1.5公斤玉米。粮食实在不够吃的时候,就拿遍地都是的碱蓬草来充饥。
杨秀芹也出生在榆树农场,两家相距不太远,父母也是起早贪黑在地里劳作的农民。那时候,每家的生活差不多,杨秀芹也一样有挨饿的经历。
很多人羡慕青梅竹马的那种感情,因为两人从小一起长大,知根知底,而最终步入婚姻殿堂的并不多。说起来,游巧元和杨秀芹两人就是青梅竹马。1961年,游巧元8岁,杨秀芹9岁。这年9月,两人一同进入盘锦农垦局榆树农场小学,成为同班同学。
游巧元和杨秀芹的缘分不浅,不仅小学,初中、高中两人也一直在同一个班级。然而,在那个年代,男女同学之间不敢多来往,虽然同学多年,但只是互有好感,没有更深入的交往,更没想到彼此会成为相伴一生的夫妻。
高中毕业后,游巧元和杨秀芹都在榆树农场工作。随着时间的推移,两人的接触越来越多,彼此的好感逐渐升温。那个年代,自由恋爱还不盛行。游巧元和杨秀芹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他们的老师了解到二人的情况后,就顺水推舟牵起了红线。水到渠成,游巧元、杨秀芹开始了正式交往。
“怎么能和游巧元谈对象?他家兄弟姐妹多,负担重,生活很苦,太穷了!”虽然有来自各方的反对意见,但杨秀芹不为所动,坚持了自己的选择,“他勤奋、踏实、人品好,头脑灵活很能干,虽然他家里穷,但我们只要努力,一定会过上好日子。”
一起长大,彼此知根知底,游巧元早就喜欢上这个“在家里是老大,善良贤惠、做事泼辣”的杨秀芹。
1978年,两人走入婚姻的殿堂。游巧元清楚地记得结婚当天的情景。那天早晨,杨秀芹没用接亲,自己骑着自行车来到游巧元家。结婚也没有什么仪式,就是请亲朋好友吃了一顿饭,宣告“我们结婚了”。
结婚时,游巧元和杨秀芹的全部家当就是两双筷子、两个碗、两套被褥,简单到无法再简单,另外家里还有请客时欠下的外债。“刚结婚的时候,真困难啊,根本没想到会过上今天的好日子。”游巧元说。
比翼双飞齐成长
婚后,游巧元和杨秀芹相互支持,干一行爱一行,经过历练,他们迅速成长为本单位的业务骨干和领头人。他们付出的时间与汗水,变成了一张张奖状和一本本荣誉证书。
杨秀芹在榆树农场砖厂工作时,早来晚走,把精力都投入到工作中。游巧元就主动承担起家务,解除了妻子的后顾之忧。有了丈夫的支持,杨秀芹工作更出色,被提拔为砖厂副厂长、厂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