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一校 他坚守大山30余载 | 身边好人故事

2021-08-26 00:42:24 作者: 一人一校 他

关注

编者按

2008年5月以来,中央文明办通过中国文明网组织开展“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活动,发动广大网友和城乡基层干部群众举荐身边好人好事,每月推评一期“中国好人榜”。中国文明网《身边好人故事》专栏,晚间为你讲述“中国好人榜”入选人物故事。让我们一起学习好人、宣传好人、关爱好人、争当好人;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忠于祖国、忠于人民。

“春天,春天,春风,春风……”半山腰的村庄里,不时传来朗朗的读书声,这里是青海省循化县来塘村来塘小学,一所只有几名学生的学校。

完么仁增,是校长,也是所有课程的老师,更是学校大小事务的操办者。他从1990年执教至今,一直默默坚守在来塘小学的三尺讲台上,用担当和爱心谱写了教书育人的感人故事。

视频来源:循化新闻

克服困难 一路默默坚守

来塘村海拔不高,但山路崎岖且常有塌方。来塘小学是镇里最偏的小学,当初只有两间平房、一间厕所。

“过去条件很差,两间教室是羊棚改造的,道路实在崎岖难行,只有一条很窄的土路,老师们来学校上课只能步行,少有教师愿在此任教。现在有水泥路了,车都可以走了。”完么仁增说道。

循化县来塘学校。图片来源:循化新闻

1990年,完么仁增的初中老师李加知道他一直在家待业后,便介绍他到来塘学校任教。4月,完么仁增来到来塘学校,以民办教师的身份当上了来塘学校里唯一的一名教师。

那时,学校只有一间“土担梁”的教室,夏季雨天漏雨,冬季寒冷漏风。完么仁增站在学校往东眺望,自己的家就在对面的一座山上。看上去两个村庄并不远,但道路不通,没有交通工具,他每天都需要步行往返于家和学校,12年来风雨无阻。

“走路那几年,不管春夏秋冬、无论刮风下雪,他都每天早上7点准时出发,步行至学校。走路走了12年,骑摩托骑了14年,近几年才买了一辆二手代步车用来上下班。”完么仁增说道。为了节省走路的时间,他还“开辟”出了一条“捷径”,按村民的说法,那是一条专属于“老师的路”。

循化县白庄镇来塘村崎岖的山路。图片来源:循化新闻

面对恶劣的自然条件,村民们纷纷外迁。这些年,学生换了一批又一批,每年接收的学生也一年比一年少,但完么仁增依然坚守在岗位上。

面对一些人的“劝退”,完么仁增说:“我要是走了,孩子们怎么办,只要这个学校还有1名学生,我都会教下去,直到我退休的那天。”

传道授业 守护乡村的希望

走进来塘小学教室,你会发现这里的黑板永远分为两半,两个年级各用一半。有时半个黑板上写着语文课的板书,几十分钟后另一半又写满了数学课的公式。为了不耽误孩子们的课程,完么仁增选择了这种“复式教学”的模式。

完么仁增在给学生们上课。图片来源:循化新闻

来塘村是一个撒拉族聚集的村落,村民平时都是用撒拉语交流。由于村里的语言环境,村里很多孩子不会讲普通话,有些甚至都听不懂普通话,所以完么仁增讲课的时候会选择先用普通话讲一遍,再用撒拉语解释。“这样讲课,孩子们既有一个过渡时间,同时他们也可以慢慢适应,慢慢学着讲普通话。”完么仁增说。

完么仁增使用的书柜。图片来源:循化新闻

其实,身为藏族的完么仁增并不是一开始就会讲撒拉语。他刚到来塘小学时,只会讲普通话和藏语。此后,他开始苦练撒拉语,学习撒拉族的习俗,就是为了能和孩子们更好地沟通。

“我学生的子女也成了我的学生,我也教出了好几个大学生。我希望这个村能培养出更多的知识分子,为家乡做贡献,改变来塘村落后的面貌。”完么仁增说道。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