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6日,扬州通报新增1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
确诊病例570:男,61岁,现住景区瘦西湖福苑。
该病例8月14日至25日均居家,8月25日晚,核酸筛查中被发现阳性。
这一病例的出现,一下子打破了扬州已经几天没有新增病例的平静。
令人惊异的是,该病例在8月5日、7日、9日、11日、12日、14日、15日、16日、17日、22日的10次核酸检测中,结果均为阴性。
仅仅三天之后,再次检测,却突然为阳性。
让人不解的是,该病例居住的小区,是一严格封控管理的小区,已经封闭了好多天了。这个小区以前并无确诊信息。
也就是说,该病例是不可能离开小区外出的。而小区里也没有曾经的确诊病例,小区的居民基本都是反复进行核酸检测筛查的。
并且,发现这一阳性病例后,立即将与该病例8月25日核酸筛查的人员,还有8月22日核酸筛查混检的同管人员以及同一住宅单元人员72人作为密接,同楼栋其他79人作为次密接,全部重新过筛一遍核酸检测,结果均为阴性。
虽然存在超长潜伏期的案例,但这次在短短21天就进行了10次核酸,如此高密度的筛查都没有检测出来,还是非常少见的。
这的确是个奇怪的病例。
怪就怪在这名患者,是如何感染?
一般来说,从人传人推测,无非以下几种可能:
1,该病例是新近感染的。这说明小区里还有潜伏的感染者。但是,那为什么这潜伏的感染者没被发现?难道潜伏者一直躲避核酸筛查?如果是,这一漏洞出在哪里?
2、该病例会不会是在做核酸的时候被传染?
3、该病例本身就是一个病毒载量低的无症状感染者,没有被发现。因为核酸的检测结果,主要是受病人排毒浓度的影响。
病人排毒排得多,就能查出来,排得少,就可能查不出来。感染者从感染到开始排毒属于强隐期,而无症状感染者排毒叫做前隐期,这段时期是实验室检测窗口期,很有可能检测多次都是阴性,但到前隐期末就会检出阳性。
既往的经验告诉我们,潜伏期的最后两天才会出现阳性,而每个病人的潜伏期又是不一样的,所以查出病毒的时间也自然不一样。
4、该病例属于特殊的病例。特殊在哪?很可能早就被感染,只不过属于少见的超长潜伏期。
实际上,多次检测才呈阳性,自疫情发生以来,已经发生过很多次:
深圳一病例第11天之时第12次检测才呈阳性;
大连一病例11次检测才呈阳性;
珠海一南京机场关联病例第5天之时第5次检测才呈阳性;
郑州一医生第7天之时第8次检测才呈阳性;
湖北荆门一病例第12天之时第10次检测才呈阳性;
湖北黄冈一病例第9天之时第10次检测才呈阳性;
……
这些都是多次假阴性后突发被检出阳性的结果,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警惕。
可以想象,这样的假阴实阳的病例,如果稍一麻痹大意,粗放管控,后果不堪设想。
当然,这其中也不排除真的是中途被感染,与病毒潜伏期超长无关的因素。
所以,感染病例的原因需要官方及时的流调,严谨细致全面科学的溯源,不仅要考虑“人传人”,还要考虑“物传人”。
随后,扬州在8月26日确诊了这一第570号病例之后,为管控病毒传播风险,迅速对该病例相关活动场所的物品、环境等进行采样,共采集93份样本送检。
就在我们对这一“奇怪”病例各种推测的时候,8月27日,官方发布新消息称,在送检的这93份确诊病例相关场所的物品、环境样本中,检出2份阳性样本,为家中物品样本,已经对相关场所进行了全面消杀。
也就是说,这一阳性病例并非超长潜伏期或核酸检测“假阴性”,而是被“物传人”感染。
那么,什么家中阳性物品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