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把粉丝不简单,他用老祖辈留下的手艺带动村民致富

2021-09-04 02:01:25 作者: 这把粉丝不简

图为正在下漏的粉丝

第五道工序是“制瓢”,一个成熟的葫芦切开,晾晒,涂山桐油,再打上8到12个孔,就可以使用了,孔的直径在半厘米左右。第六道工序是“制锤”,这个锤子一定得是原生的木质锤头,它的作用主要是在敲击拍打用水勾兑后的红薯粉面,使之均匀有光泽而且劲道。第七道工序是“和粉”,讲究红薯粉和水的选取比例,一般是在3:1左右。水多了会让粉面过于稀释而不能成粉条,少了则在漏粉时容易受到阻梗。

图为漏完粉泥的葫芦瓢

第八道工序是“漏粉”,需要2个人配合才能进行。一人掌瓢,一人放置红薯粉泥。掌瓢的人左手掌瓢,右手需要不停地晃动葫芦瓢身,主要是为了保持漏粉的细致均匀,不至于出现疙瘩。

第九道工序是“捞粉”,漏粉后的粉丝会滴入下方滚烫的开水中,经过开水的熨烫蒸煮,变得劲道有力。漏下的粉要使用大火煮2分钟后,再进行捞粉。

最后一道工序是“晾粉”,从开水中捞起的粉丝,经过竹竿的挑起,放在院外的竹竿搭建的杆子上进行晾晒,一般经过两三天的晾晒,就完成了。蔡道贤告诉我们说晾粉的最好季节是在冬季,气温低,有利于粉丝的制成;夏天一般气温太高,粉丝晾晒容易粘在一起。

图为蔡道贤正在称量粉丝

图为经过开水煮过的董湖粉丝

蔡道贤和儿子带着村里的村民,在冬天一个季节生产的红薯粉丝,基本上就够一年的销售了。为了留住每一把粉丝的传统手工工艺,老蔡并没有扩大生产规模,同时在生产过程中,他还要对质量进行把关。蔡道贤介绍说,色泽度好的粉丝,放在阳光下不刺眼、不反光,却晶莹剔透,经过开水的蒸煮,粉丝依然很劲道有力,不会出现断条或者粘结在一起。这才是蔡家做的董湖粉丝。

2014年的时候,蔡道贤被蚌埠市命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董湖粉丝”代表性传承人。老人家从市里捧回来一块证书的牌匾,村里一下子就热闹了,他们没想到这老祖宗留下来的手艺,国家还给命名发了证书。于是,大家跟着老蔡做粉丝的热情更高了。

同年,“董湖粉丝”被安徽省评为“安徽老字号”。

每年夏天的时候,蔡家父子一方面在规划村子里红薯地的种植规划,另一方面在整理库房内的红薯粉。

图为蔡道贤父子在库房忙碌

老蔡的儿子,作为第九代传承人,在跟着父亲传承手工粉丝制作过程中也越来越感觉到,在这片祖辈世代耕种的土地上,他们不仅是在生产红薯粉丝,更是在留住一代代的手工传承记忆。

蔡道贤儿子在农村老家结婚时候的照片

那时候农村办喜事很热闹

图为老蔡儿媳使用自家粉丝做的粉丝凉调牛肉

2016年以来,父子俩先后直接带动村子及周边二十多户贫困户脱贫。蔡道贤说,老祖辈留下的技艺,也是全村人的共同财富,能够让更多的人吃到使用老手艺做出来的粉丝,能够让村子里的人都赚到钱,就是自己最大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