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把粉丝不简单,他用老祖辈留下的手艺带动村民致富

2021-09-04 02:01:25 作者: 这把粉丝不简

在中国人的饮食记忆中,粉丝,是再普通不过的食材。入口柔而滑,可做主食材也可做点缀,承载着一个民族的烟火记忆。

蔡道贤(右)年轻的时候和妻子合影

在蔡道贤老人心里,粉丝不仅仅是他和村民们的生计,更是董湖村200多年来养育族人的悠长故事见证。

上世纪八十年代,蔡道贤(左二)一家四口合影

这位68岁的“董湖粉丝”非遗传承人,给我们讲述了他与一把粉丝之间,关于生计、创业还有致富、传承的故事。

图为董湖粉丝现已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时值7月,阴雨绵绵的淮河北岸,在蚌埠市固镇县刘集镇董湖村,蔡道贤正在家中的“董湖粉丝”库房里,查看粉丝的干湿保存状况。让蔡道贤欣慰的是,虽然外面雨水不断,但是由于粉丝在加工初期,就保证了加工红薯粉面的质量,还有手工制作过程中的10道工序,所以,现在粉丝拿在手里,依然干爽清脆。

图为蔡道贤老人正在和儿子查看粉丝的保存情况

蔡道贤做粉丝,已经快50年了。他19岁的时候,从父亲手里继承了蔡家百年的粉丝制作老手艺。那时候,公社还在计工分干活,父亲带着董湖村村民,一天能手工制作出300斤粉丝,抵得上不少工分,也算凭此解决了村里很多人的温饱问题,这在当时,董湖村的村民还是让很多人羡慕的。

蔡道贤儿子结婚时候,家里亲戚在农村老家的合影

淮河支流的浍河曲曲弯弯的流过固镇县,那时候每到夏季,淮河水位上涨,上游王家坝泄洪,会影响到当地的收成。蔡道贤想着如何在增加农田收入之外,再多赚点钱。他最终把落脚点放在了手工粉丝上。关于董湖粉丝的历史,恐怕没有谁比蔡道贤更了解了。

图为蔡道贤老人正在查看已加工好的粉丝

清嘉庆二十年(1816年),董湖村的先祖们,在那一年遇到了水患,村子里的村民们,把土地里收的红薯,用石磨磨成红薯粉,使用一个葫芦瓢,打了8个孔,制作成红薯粉丝,帮助村子里的村民度过了那个水患之年。这样的一件事,被族人们写入族谱。后来即使是在丰年,董湖村的村民们依然会延续手工粉丝技艺,并开始在农闲的时候,逐渐改良粉丝的制作技艺。

图为董湖粉丝

董湖粉丝传统制作技艺工具主要有两个,一个是漏粉用的葫芦瓢,还有一个是打粉用的石木锤。蔡道贤手里拿着的,就是在蔡家传承了好多年的,制作手工粉丝的葫芦瓢漏粉工具。因为时代的传承发展,粉丝制作工艺有所改进,但是,这样的一件老宝贝,老蔡从不舍得丢弃,一直留在家里,很多时候还拿在手里进行使用。看到这个葫芦瓢,也让蔡家后人,更懂得这一根根漏出来的粉丝,所传承的历史记忆。

图为蔡道贤非常珍视的葫芦瓢

董湖粉丝的手工传承,蔡道贤说,基本上是10道工序。第一道是“育苗”,就是选用比较好的红薯苗,在苗棚里进行培育发芽,然后移栽到土地里。

图为蔡道贤正在和儿子配合进行漏粉

第二道是“选材”,选取个大饱满的红薯,这一步基本上是手工选取,这些红薯一定是不能喷洒农药的。第三道是“磨粉”,经过选取的红薯先切片晾晒,接着再用石磨加工制作红薯粉粉面。第四道是“脱毒”,这一道工序,蔡家人有自己的方法。放久了的红薯粉受到潮湿等侵袭,会改变原有的质量和味道,蔡家人会使用自然的阳光进行高温晾晒再加上温度适宜的炭火烘焙,进行一道古老的“脱毒”处理。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