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医三院回应医生反映肿瘤治疗乱象

2021-04-20 14:06:25 作者: 北医三院回应

在昨日,一名医生在社交平台上发布了一些关于肿瘤治疗的乱象引起了广大网友们的关注,而就在今天北医三院也对这个事件作出了回应,同时国家卫健委也正式对此事开展了调查行动,而对这件事情感兴趣的话小伙伴们可以和小编一起来看看有关资讯。

北医三院回应医生反映肿瘤治疗乱象

4月19日,@紧急呼叫 探访反映肿瘤治疗乱象医生工作的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张煜医生当日未出诊。院方称其并非每日出诊,发文系个人行为。医学界内人士认为,医生替换药物有自己的标准。此前,张煜医生曾发文质疑行业内医生诱骗治疗致患者花费翻倍,之后再次发文请求国家设立红线遏制肿瘤医疗不良行为。19日晚,国家卫健委针对此事发布通报称,立即组织对有关情况和反映的问题进行调查核实,相关问题一经查实将严肃处理。

患者生存的希望?还是无良医生的生财之道?

在医生揭同行“癌症治疗黑幕”事件发酵后,哪怕在医生群体,意见也分裂为两种:

以张煜为代表的医生们坚持指南和规范至上。因为“一些医生的探索,没有数据支持,谁都不知道是否有用。”

他在最新发出的长文中,呼吁国家设立不良医疗行为的红线并严格监督执行。

另一种观点认为,对于复杂的晚期癌症治疗,如果排除所有不符合指南的、超适应证的尝试,会让晚期癌症的诊疗水平只能停滞不前,在及格线上下徘徊。

“指南从哪里来?你想过没有?指南每年都更新,为什么呢,就是有人做了创新研究。”

在晚期癌症病人群里也激起了热烈的讨论:一些晚期病人担心对于于超适应症用药的限制,会让他们无药可用——那些在常规用药,对他们已经无效了。

一位乳腺癌晚期癌症病人说,“有些时候,指南外的方案,对于我们这些人来说,是生的希望,我希望你加上这一句。”

“这是现在的一个矛盾点,有些大夫比较激进,超适应证用药包括更积极的手术都是常态,他认为这样部分患者可以获益,另一部分医生认为额外的探索性治疗会给更多的患者带来伤害,而且获益可能性太小,并不值。”北京某三甲医院主治医生提到。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胰胃外科病区主任田艳涛打了一个比方,指南就像GPS定位一样,冲着你要的方向,给你去指引,但路上发不发生交通事故,前面是不是有一块石头,它是管不了的。还需要医生根据情况灵活来掌握。

在北京另一家顶级肿瘤医院专家看来,这本身就是一个争议不断的领域。他记得一位病人,“胃癌肝转移,普通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几乎所有胃癌的方案都用过,从初诊估计3个月寿命到活了6年,他的那些方案,如果细说,很多不是指南推荐的,但人家活了6年。”

在中国,由于药品回扣这种捆绑式的利益冲突的长期存在。让本来只是单纯的医疗技术讨论,变得更加复杂,以至于上升到医德、腐败、受贿等层面。

到底是指南至上,还是个性化治疗?面对晚期患者,如果搏一把,是否给了过度医疗和医疗腐败可趁之机?

在MD安德森癌症中心胸部肿瘤临床放疗主任张玉蛟看来,遵循指南和个性化灵活运用,不能把它对立来看。像盖一个房子,必须把基石打严,再来考虑砖的颜色,桌面是大理石还是其他的玻璃,这个是可以灵活应用。基石有多扎实,需要跟它的高度宽度是相配的,这些原则是必须遵守的。

面对晚期癌症这个复杂的技术问题,也许并没有一条红线,或是最优解。

但是张煜医生引发的讨论的价值在于,把问题抛出来,让大众意识到医疗决策的复杂性,让医生意识到规范化治疗的重要性,如何从患者获益最大的角度做临床决策。

“医生是要自省的,你的出发点是不是患者利益最大化?”

如何避免癌症的风险

7岁以下婴幼儿时期

由于此时婴幼儿没有自理能力,对于该年龄段的癌症预防,还是要依靠父母及其他家庭成员。

母亲怀孕期间补充足够的叶酸,避免饮酒、吸烟和二手烟;孩子出生后采用母乳喂养;让孩子进行足够的体育活动;不要让孩子接触二手烟等致癌物;按要求接种疫苗;确保家庭人际关系和环境的安全、稳定、良好,防止不良的童年经历,有助于降低婴幼儿将来患癌症的风险。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