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的时候,位于北京和上海的三家半导体研究所,为成功研制属于中国的第一个块芯片展开激励竞争,最后上海的冶金所和元件5厂联手打败了北京,最先推出自己的芯片。但是这时候已经和老美的距离又拉开了两年的差距,但是总体来说还是要比韩国领先10年,同日本相持平。
从这开始中国第一波半导体浪潮开始了,从1965年到1986年这段时间,国家的半导体事业在官方的指导下迅速发展,虽然相比较国外稍有落后,但是基本上是乐观的。到了1990年期间又迎来了第二波半导体浪潮,自主研发没有停下,而且还从国外引进了三十余条生产线。
整个90年代中国的半导体领域的技术都是在蓬勃发展中,现在的上海微电子,也是1996年官方的组织下建立的。1999年北大率先研发出来国家第一个微处理器的开发平台,并且推出16位的处理器,“国产芯”正式出现在中国芯片的历史舞台。2003年上海微电子正式转型为芯片代工厂,这也是我国第一个芯片代工厂。
但是进入2000年后,我们国家的芯片技术也和西方国家慢慢拉开差距,拉开差距的原因也有很多,缺钱发不出研发资金,还有西方国家的技术垄断,设备禁运,原材料也不愿意向中国出售。所以这一阶段的中国半导体研究开始减缓发展脚步,虽然有很多企业一直在坚持,也有积累大量经验,但是受制于资金和技术问题一直没有很大突破。
我国的芯片历史大致是这样,那么经过70年的发展,我们国家芯片到底是处于什么水平?首先,我们要承认差距,在人才储备和主流高精端技术上还有缺陷,并且产能方面也是很大的问题。但是随着这两年华为事件的发生,让我国对于半导体逐渐重视起来,在产能方面我们也逐渐开始追赶上来,目前中芯国际的全球芯片市场份额排在全球第五,在国际芯片市场也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而且各个大厂还在扩建生产线,预计2025年我国芯片产能将追上第四名。
另外手机用芯片的设计技术,对比国外只落后可能不到一代,华为海思已经能够设计出先进的5纳米芯片,上半年任正非在接受采访时还表示,正在研究3纳米芯片,现在可能已经有些眉目了。而台积电表示2022年左右就能量产3纳米芯片,所以在芯片设计方面我国最多落后不到5年。
虽然传统芯片我们还有很大不足,但是专项领域的芯片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我们已经完全实现弯道超车。还有用于记录存储数据的闪存芯片,我国也实现了24纳米制程的自研,并且在全球市场份额中排名第三,随着国内的电子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大,这个市场份额比例还在不断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