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吴曾经设立的“荡魏将军”到底是做什么的?

2020-12-27 08:17:20 作者: 东吴曾经设立

  杂号将军,又称列将军。中国古代历史上武职官衔的一种总称,始于汉代,盛行于南北朝,唐今后逐步陵夷。自负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为重号将军,为皇帝麾下的第一流武将。此外即很多的杂号将军。重号将军的职位高,容易不封,为常设武将官职。而就杂号将军来说,常在“将军”前冠以某个名号以作为他的官职,这种名号并无必定,名号之间也无上下级联系,因而称为杂号将军。

  在汉末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就建立了不少杂号将军。比方关羽、张嶷、张辽、张郃、程普等人,曾担任的“荡寇将军”,就归于杂号将军的规模。至于本文所要说的“荡魏将军”,则是孙权建立的一个杂号将军。在涵义上,“荡魏将军”包含了荡平曹魏的意思。在东吴历史上,共有两位武将曾担任“荡魏将军”一职。

  吕据(?-256年),字世议,汝南细阳(今安徽太和)人,三国时期吴国将领,大司马吕范次子。由此,就吕据来说,能够说是出自江东的武将世家了。一开始的时分,吕据因父亲勋绩,授任郎官。吕范卧病时,任副军校尉,辅佐掌握戎马。黄武七年(228年),吕据的父亲吕范逝世,吕据袭封南昌侯爵位,拜安军中郎将。在此基础上,吕据这位武将多次征讨山越,每次皆能制胜。随潘濬征伐五谿,并立战功;随朱然进攻樊城,与朱异攻破樊城外围。在多次立下战功之后,吕据回师下一任偏将军,入朝任马闲右部督、越骑校尉。

  《三国志·吴书·吕据传》中记载:“太元元年,劲风,江水溢流,渐淹城门,权使视水,独见据使人取大船以备害。权嘉之,拜荡魏将军。”

  太元元年(251年),因劲风使长江水涨众多,逐渐淹到城门,孙权派人调查水情,只见惟有吕据派人备置大船防范魏国侵犯。孙权对他进行嘉奖,录用他为荡魏将军。由此,关于孙权来说,由于发现吕据在防范魏国进攻上的劳绩,所以特别建立了“荡魏将军”一职,以此来嘉奖和颁发吕据。在荡魏将军之前,吕据曾担任偏将军一职,后来提升为杂号将军层次的荡魏将军,这意味着在汉末三国时期,杂号将军一般是要高于偏将军的。比方关羽在公元200年被曹操封为偏将军,后来被刘备册封为荡寇将军,也即由偏将军提升到杂号将军。

image.png

  孙权病重时,以吕据为太子右部督。孙权身后,太后代亮即位,以吕据为右将军。建兴元年(252年),吕据率军抵御并击溃魏军。尽管其时孙权现已逝世,可是,吕据没有孤负孙权的众望,果然在对立魏国上发挥了效果。五凤二年(255年),吕据与孙峻等进攻寿春,回军途中打败魏将曹珍。和平元年(256年),吕据率军攻击魏国,途中孙峻已死,孙綝掌权。在此布景下,吕据十分气愤,也即不愿意看到孙綝这位权臣篡权,所以率军回来,目的废弃孙綝。孙綝得知后,命文钦、孙宪率兵迎击吕据。终究,吕据被逼自杀。孙休即位后,吕据得到平反。

  荡魏将军:陆凯

  陆凯(198年-269年),字敬风。吴郡吴县(今江苏姑苏)人。三国时吴国后期重臣,丞相陆逊之侄、大司马陆抗族兄。和吕据相同,陆凯也出自吴国的武将世家。陆凯于黄武(222年-229年)年间曾任永兴和诸暨县令,任内颇有治绩。因而,陆凯被孙权转拜建武都尉,又迁儋耳太守,与聂友率军征伐朱崖和儋耳,战后迁建武校尉。到了五凤二年(255年),陆凯这位武将率军讨斩零陵山贼陈毖,以功拜巴丘督、偏将军,封都乡侯。

image.png

  《三国志·吴书·陆凯传》中记载:“与诸将共赴寿春,还,累迁荡魏、绥远将军。”

  公元255年,陆凯又转为武昌右部督。其时寿春正产生毌丘俭、文钦的暴乱,吴国亦派兵前往帮助,陆凯随军出征。尔后,相继被拜授为荡魏将军、绥远将军等职。因而,关于陆凯来说,也曾担任荡魏将军一职,而且和荡魏将军吕据相同,陆凯终究也成为吴国的朝廷重臣。吴景帝孙休继位后,陆凯拜征北将军、假节、领豫州牧。孙皓这位皇帝后,陆凯迁任镇西大将军,都督巴丘,又领荆州牧,进封嘉兴侯。由此,十分显着的是,在三国后期,陆凯的官职不断提升,可谓一步登天。宝鼎元年(266年),陆凯迁左丞相。而这,无疑能够和曾担任丞相一职的陆逊混为一谈,也即在陆逊逝世后,陆氏在东吴仍有人才位极人臣。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