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后期的“秘密立储制”到底好不好?如何评价“秘密立储制”?

2021-01-02 11:03:10 作者: 清朝后期的&

  终究,要比及皇帝逝世了之后,大臣们才把这两份诏书拿出来,验证无误后再发布继位人选。

image.png

  雍正帝便是用这种准则选出了乾隆,而乾隆也从前两次用这种办法立储。

  第一次是在他刚登上大统的时分,立二皇子为储君,但没过多久,二皇子就死了。

  第2次是在1773年的时分,他立十五皇子(也便是嘉庆帝)为储君。

  后来,嘉庆和道光也都沿袭这种办法隐秘立储。可是,到了咸丰帝的时分,由于,国务纷杂和子嗣单薄,所以,他无须运用这种办法。而同治和光绪帝都没有子嗣,愈加不需要隐秘立储了。就这样,隐秘立储准则拉下了帷幕,宣告完毕。

  可以说,隐秘立储制的创建,使一切想要承继皇位的皇子们都心存期望,每时每刻都用帝王的规范严格要求自己。它不仅有利于皇帝在很多皇子之中选出最优异的那位皇子,还可以由于皇子们之间没有清晰的竞赛对手很难构成以某个皇子为中心的政治集团,终究可以平稳的交代皇权。

  可是,即使如此,这个办法也有其不可防止的丧命缺点:从皇室内部的视点上来说,它依然难以防止皇室内部为了抢夺皇位的奋斗,只能在必定程度上削弱竞赛的剧烈程度,防止血肉相残。所以,在雍正帝上位今后,皇室中为抢夺皇位的奋斗平和了许多,更多的则表现为智谋和权势上的竞赛。

image.png

  从贵族们的视点上来说,它把本来剩余的一点点民主都扼杀掉了,变成了皇帝一人的独裁。虽然,这加强了皇权,可是,却简单削弱皇权赖以存在的根底。并且,前史曾多次证明,只要一人的判别往往简单犯错。这个人可能会依据自己的喜爱挑选承继人,或许会被一些表面现象所利诱,然后,给国家和民族带来沉重的经验和丢失。

  因而,从这个视点上来说,其实,隐秘立储制愈加的落后于“贵族公推制”和“皇帝遗命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