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的“仁宣之治”是怎么回事?仁宣二帝的收缩政策正确吗?

2021-01-04 18:14:21 作者: 大明王朝的&

  为何抛弃郑和下西洋?至今在史学上仍有不少争辩,毫无疑问,这个惋惜是适当大的,自此600年后,我国海军都没有康复到郑和时期的位置

  对蒙古的保存战略则很快就形成极大的损害,明宣宗关于蒙古抛弃了之前严厉打击的方针,改为单纯防护,为了削减耗费,明宣宗抛弃了长城以北的卫所。这无疑是坐视蒙古做大。

  宣德五年六月(1430年),明宣宗迁开平卫于独石(今河北赤城县北独石口)。

image.png

  开平卫,治所本来在旧元上国都(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及多伦县邻近),明朝在长城以北重要据点,明成祖非常重视开平卫的战略位置,曾表明:“今灭此残虏,惟守开平、兴和、宁夏、甘肃、大宁、辽东,则边境可永无事矣。”

  可是,明宣宗居然抛弃了这个据点(实践上是必然结果,明朝在朱棣时期就现已抛弃了北方许多其它据点,使得开平成为孤地),北方防地直接缩短多半,《明通鉴》痛批:"自此蹙地三百里,尽失龙冈滦河之险,而边地益虚矣"。

  而蒙古的做大很快就形成了巨大的国防要挟,继位的明英宗时期,令全国轰动的“土木堡之变”产生了。

image.png

  可是,将这些不良后果彻底怪到仁、宣两位帝王身上也是不适宜的,当然,这两位帝王自身也确实缺少雄主气势,开辟心不强,更重视内政,不过他们缩短国势也确实是时局所至,不能苛责,一代人做一代人事。这两位帝王确实康复了明王朝的国力,完成了前史使命,使得明朝化险为夷。至于后世明朝的危机,比方“土木堡之变”,彻底便是明英宗的紊乱指挥所导致的,在国力康复后依然无法康复进步局势,那是后世的职责,明末清初学者谷应泰点评“仁宣之治”很中肯,其以为仁宣朝的保存是适宜的,能和周朝的“成康之治”、汉朝的“文景之治”混为一谈

  “明有仁、宣,犹周有成、康,汉有文、景,庶几三代之风焉。”,“故余以仁、宣之朝,专务德化,虽曰衡量,盖亦有时局焉。”——谷应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