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卫所是怎么招兵的?“垛集”带来了哪些影响?

2021-01-05 01:06:46 作者: 明朝卫所是怎

  明朝卫所是怎样招兵的?下面小编就为咱们带来详细回答。

  朱元璋一致全国后,为了安定明朝的操控,他采用了刘伯温的主张,在中心树立大都督府,掌全国戎行,赋予统兵、调兵之权。洪武十三年,因大都督府的权势过大,朱元璋为了防止“权臣握兵之害”,遂改大都督府为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并夺五军都督府的调兵权,将其划归为兵部担任。此刻五军都督府具有统兵权,掌全国卫所军籍,而兵部则具有调兵权,掌征伐、镇戍、练习等权。

image.png

  明朝中心和当地组织

  然后一旦遇战事,皇帝会下诏兵部出动戎行,兵部得到旨意后,就会录用统兵将领,发给统兵印信。然后得到印信的统兵将领就会率领着从各地卫所征调的戎行出征御敌。战役完毕后,统兵将领会将印信交还兵部,后将士各回原属卫所。

  可以说这种将统军权与调军权别离,及将不专军、军不私将的军事准则,在很大程度上确保了明朝皇帝关于全国戎行的操控,一起也安定住了明朝关于全国的掌控。

  当然将不专军、军不私将的军事准则可以得以顺畅的施行,这其间肯定是少不了明朝所施行的独具特色的“卫所制”的劳绩的。其时,明朝不光在中心树立五军都督府,还在当地树立都指挥使司(简称都司),置都指挥使,为当地最高统兵长官。都司下,在全国要地置卫、所两级军事组织,一府或县设所,数府或县设卫,卫、所的军丁代代相继,物资皆仰赖屯田。

image.png

  明朝卫所-五开卫

  明时,1个卫下辖5个千户所,共约5600人, 1个千户所下辖10个百户所,共约1120人,1个百户所下辖2个总旗,共约112人,1个总旗下辖5个小旗,共约50人。 洪武二十六年,朱元璋定全国都司、卫所数量,其间都司17个,行都司3个、留守司1个、表里卫329个、守御千户所65个。永乐时,明朝卫所军力曾高达270余万人。

  可以说,明初中期,明朝可以在征蒙古、征朝鲜、征西南等数次大战中取得光辉的成功,这其间是肯定少不了明朝所施行的“卫所制”的劳绩的。明初中期时,正是卫所制为明朝供给了连绵不断的军力,明朝才能在每次大战中取得不俗的战绩。

image.png

  明朝卫所战士

  那么在这里,或许就有人会问了“明朝卫所多达200多万的巨大军力到底是怎样来的呢?”,莫非真的仅仅完全依托军丁“代代相继”堆集下来的吗?答案当然不是啦!

  据吴晗所写的《朱元璋传》所载:“卫所的兵源有四种:一种是从征,即起事时所指挥的部队,也便是郭子兴的根本部队和他自己所接收的各地地主装备;一种是归附,包含削平群雄所得的部队和元朝屈服戎行;一种是謫发,指因违法被罚当军的,也叫做恩军;一种叫垛集,即徵兵,按人口比例,一家有五丁或三丁出一丁為军”,明朝的卫所兵源首要来历于从征、归附、謫发、垛集等4个方面。其间前两个是树立“卫所制”前就存在的装备力量,首要是朱元璋开国时的所堆集下的部队,后二种便是开国后所招募的战士。而在这四种战士来历中,以“垛集”所取得的兵源最多。

image.png

  明朝战士

  “垛集”,又名“垜集”,便是以垛兵书来征兵的准则,《明史.兵志四》载:“明初,垜集令行,民出一丁为军,卫所无缺伍,且有羡丁”,可见“垛集”便是一种从民籍中征兵的一种方法,即每家每户只需有超越2个男丁以上的子嗣,就需出一子为兵。一起依托“垛集”来历的军士也大多会成为世兵,在《我国明代档案总汇》中就有许多被“垛集”搜集的兵成为世兵的比如,如五十三册310页:“一辈张丑货,洪武三十二年垛充士武成左卫右所总甲,三十三年升总旗”。

  总得说“垛集”是自朱元璋晚期就开端盛行的一种常见的征兵准则,它在明初发挥着十分大的效果,为明朝供给了连绵不断的兵源,然后也保护了明朝关于全国的操控。

 1/4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