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为什么会有两国交兵不斩来使的规定?斩了又会怎么样?

2021-01-17 03:19:15 作者: 古代为什么会

  古代为什么会有两国交兵不斩来使的规则?斩了又会怎样样?今日小编就为我们具体解读一下~

  “两国交兵,不斩来使”是我国古代战役中一条不成文的规则,其自身没有任何强制约束力,但即便交兵两边杀红了眼,也都不会容易损坏这条规则。

  那么“不斩来使”这一说究竟是怎样来的呢?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诸侯国之间违反周皇帝的诏命频频交兵的事举目皆是,孟子就曾说过:“春秋无义战”。可是,春秋时期的战役并不是想打就能打的,战前首要的一条便是得下战书。

  这是由于春秋时期的战役以车战为主,交兵两边需求经过战书来约好战役的时刻以及选定一块开阔的交兵地,这个时分就需求有人来充任“快递员”的人物。

  这个“快递员”的正式称呼叫“行人”,“行人”这一官职连续自西周,分“大行人”和“小行人”,主要任务便是出使四方各国。《左传》清晰记载到:“栾书伐郑,郑人使伯蠲行成……兵交,使在其间可也”。

  这便是两国交兵中“使者”的由来。春秋时期的战役两边都以保护周礼和皇帝为幌子,所以,关于前来交流交兵地事宜的使者,是不存在歹意的,更不会随意斩杀,反而会以礼相待。

image.png

  可是到了战国今后,所谓的“礼”“义”早已被抛诸脑后,战役充满了诡谲和突然性,除了杀降,屠城损伤布衣这种事也屡次产生。

  那么这个时分“不斩来使”又是由于什么呢?

  一个原因是古代的信息传达不发达,使者是传递战役两边信息的重要前言,加上使者自身的位置不高,不存在要挟性,所以斩杀来使不只没有实际意义,反而会中止一条信息来历。比方三国时期,司马懿便是经过蜀汉使者,得知了诸葛亮的饮食起居,推测到其命不持久。

image.png

  别的一个原因则是使者自身已经成为战役的一部分,是两边将帅使用的“东西”,经过“不斩来使”来开释一种信号,或借以分裂对方斗志,其作用有时分远比战场搏杀来的大。

  比方东汉末年东吴袭取荆州之战,关羽得知后方失守的一起不断派出使者前去与吕蒙交流,而吕蒙正好抓住了这一点,每次都优待关羽的使者,乃至还答应使者带回报平安的家信。成果关羽的士卒听闻家人所受待遇超越早年,再也无心恋战,数万精锐溃散,导致了关羽的败亡。可以说,在两国来使问题上,关羽吃了吕蒙的暗亏,经验可谓沉痛。

  当然,上面说到的都是“不斩来使”的状况,那假如斩了又怎么呢?

  其实最直接的成果便是激怒对方,导致敌军死战。不过这并非肯定,依据战场局势改变,“斩杀来使”有时分反而会有不一样的作用。

  东汉的建威大将军耿恭就尝试了一次。永平十八年(公元75年)八月,北匈奴攻击疏勒城,守将耿恭缺医少药,匈奴派使者劝降,成果耿恭不只斩杀了来使,并且还公开在城头吃起了“烧烤”。

image.png

  耿恭有违常理斩杀匈奴来使,尽管激怒了匈奴单于,引来了更多敌军,但却也让守军置之死地而后生。在外无援军的状况下,耿恭经过“斩使”断绝了守军屈服的或许,所以,匈奴在增兵的状况下,却仍然无法攻破只要数十名守军的疏勒城,让耿恭发明了“十三将士归玉门”的战史奇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