察举制是哪个朝代的?察举制是怎么发展起来的?

2021-01-19 20:59:48 作者: 察举制是哪个

  察举制是哪个朝代的?察举制是怎样开展起来的?小编给我们供给具体的相关内容。

  察举是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首要办法。「选」的目标为没有官职的读书人,「拔」的目标是下级官吏。按规则,他们都必须是品德高尚、学问才华拔尖的人。 由下而上推举官吏的办法,在秦代已有,但作为完好选士准则的「察举制」,则是在西汉时期才开端树立。汉高祖刘邦(公元前206—前195年在位)虽是「立刻得全国」(靠交兵而夺全国)的,却深明不能以「立刻治全国」(治国不能靠武力)的道理。所以高祖在十一年(公元前196年)下诏求贤,辅佐帝业。

  汉文帝(公元前179—前157年在位)在即位第二年就下诏,说:「全国治乱,在予(自己)一人,举贤能方正,能直言极谏者,以匡朕之不逮。」这便是察举准则的开端。文帝十五年(公元前165年)又下诏,举贤能能直言极谏,「对策者百人,唯(晁)错为高第」。这儿阐明其时不光有了考试(对策),并且还有等第差异,显现此刻察举准则已趋老练。

  汉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下诏举士,规则非治儒术者不取,董仲舒取为上第。这正标志着察举准则的齐备与正式树立。这时候,汉朝的统治者已从初期的与民歇息、清静无为,转为积极进取,树立以儒家思想为辅导准则,并以法治绳之,达到了学术思想、政治体制、知识分子三位一体的结合,使中心集权制有了进一步的开展。

  高祖召举三老

  刘邦(公元前256—前195年)在与项羽的「楚汉战役」中取得胜利,树立汉朝,即西汉(公元前206—公元8年),他当上了皇帝,是为汉高祖(公元前206—前195年在位)。刘邦和他的谋士鉴于秦朝国祚短速,「二世而亡」,考虑如何能国泰民安。起先,刘邦看不起儒生。儒生陆贾与他谈《诗》、《书》,他说:「我立刻得全国,《诗》、《书》有什么用?」陆贾说:「立刻得之,不能立刻治之」,治国不能靠武力。后来刘邦采用了萧何、曹参的「清静无为」、与民歇息的治国战略,使乱纷纷的局势得以安稳。

image.png

  早在刘邦立国的第二年,曾指令「诏举三老」,便是要求选拔年纪在50以上,「有修行,能率众为善」者,帮忙当地长官推广政令。十一年(公元前196年)又下诏,把选拔人才的工作提到了重要的议事日程。

  刘邦了解选拔具有治国才干的「贤士大夫」对国家国泰民安的重要性。他指令郡国向中心引荐人才,记载他们的「行」(品德)、「义」(外表)、「年」(年纪)。要求郡国按必定规范引荐人才,敞开了汉代察举准则的先河。

  文帝召举贤能

  汉代在惠帝(公元前194—前188年在位)、吕后(公元前187—前180年临朝执政)时期,均曾指令诏举「孝弟力田」,可免其徭役,或厚加恩赐,让他们「为民榜样」,做乡官。这是汉高祖(公元前206—195年)「诏举三老」的连续。

  汉文帝(公元前179—前157年在位)二年,第一次诏举「贤能方正,能直言极谏」者。文帝由于这一年产生两次日蚀,他坚信这是由于上天对他施政的不满正告,所以文帝期望经过下诏求才,「以匡朕之不逮」。

  文帝十五年(公元前165年)再下诏,要求诸侯王、公卿、郡守,「举贤能能直言极谏者」,并由皇帝亲身考试──「对策」。对策的内容有四项:「朕之不德,吏之不平,政之不宜,民之不宁」。这一次晁错被选为高第,升官中大夫。

  文帝的两次诏举,清晰订立了推荐准则,有了科目,有了考试办法,也分出了等级,这标志着察举准则正式构成。不过,其时科目仅有一种,没有固定的期限,也没有人数的规则,所以准则还未臻齐备。下马石

  董仲舒应策

  汉武帝年代(公元前140-前87年),察举成为比较齐备的选官准则。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下诏举「贤能方正,直言极谏之士」。举主为丞相、御史、列侯、中二千石、二千石、诸侯相。丞相卫绾上奏说,被举之人「或治申(即申不害)、商(即商鞅)、韩非、苏秦、张仪之学,乱国政,请皆罢」,不是儒学身世的都不取。这阐明以儒学为正统,从这时开端树立。这实际上是武帝的定见。

 1/2    1 2 下一页 尾页